有好日子好好的过着,谁想去改革啊!
一切按步就班不好吗?
在正常情况下,国家实际上没有任何改革的动力。
可真到了危机时刻再去改,就如同给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下猛药,稍有不慎,便可能直接要了病人的性命。
但此刻的大明,却截然不同。
大明并非如某些王朝那般病入膏肓,恰恰相反,它如今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朱允熥是出于自身的主动意愿去推动此事,绝非如那些走投无路的统治者,被逼无奈才着手改革。
因此,他所面临的风险,相较于那些积弊已深的王朝进行改革时,自然要低得多。
历史上,确实从未有过一个强盛的王朝,在其鼎盛之际,只因主动推行积极向好的改革,便陷入动荡,乃至走向灭亡的先例。
朱允熥不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过度放大了此事的风险?
如今的大明,早已不是从前的大明。
眼下,整个大明境内,都很难找到食不果腹的百姓。
那些妄图反对自己的官僚与豪绅,无非能走两条路来兴风作浪。
其一,便是夺权。
然而,朝堂之上并无权臣把持朝政,也没有哪一位手握兵权的将领胆敢公然反对他。
政权与军权,皆牢牢掌控在朱允熥手中。
成年的皇室宗亲,都被他尽数送往海外。
剩下的,要么早已命丧黄泉,要么像周王那般,沦为逃犯,再或者是年岁尚幼,还没有成年。
在这情况下,还有何人能够撼动他的权力根基呢?
退一万步讲,内宫之中,还有老朱坐镇。
这些无疑又是一层坚不可摧的保险。
这条路,他们走不通。
其二,便是鼓动百姓闹事,甚至煽动造反。
自古以来,底层百姓起义,能够成功推翻王朝的案例,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的起义,最终都被无情镇压。
即便在少数勉强可算作成功的例子里,胜利的果实也往往被别的势力摘取,而不是底层农民。
那些参与造反的百姓,不仅未能逆天改命,许多人还白白丢了性命,一无所获,更别提实现他们最初的梦想。
他们不过是成为了少数阴谋家,以及那些妄图颠覆政权的官僚和豪绅,获取天下的踏脚石罢了。
最后的胜利,依旧属于后者。
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农民起义者,能像老朱那样,从底层一路攀登至权力巅峰的,仅有屈指可数的一两例。
其余的,基本上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但换个视角深入剖析,却不得不承认,鼓动百姓闹事乃至造反,乃是官僚和豪绅用以对抗朝廷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他们口中反复念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绝非源于对百姓的体贴关怀,实则是借这句话向皇帝施压,迫使皇帝顺从他们的意志行事。
否则,他们便会蓄意掀起波澜,真真切切地去践行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事。
自古以来,农民造反但凡能成事,背后都离不开这些官僚和豪绅在暗处的“配合”,以及瞅准时机的“趁火打劫”。
即便是朱元璋当初崛起,也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内部争斗不休,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否则,老朱想要成功,谈何容易?
皇帝对官僚和豪绅心存忌惮,究其根本,恰恰是忌惮他们在这方面的影响力。
然而,这一手段能生效的关键前提,是存在大量食不果腹、极易被他人蛊惑煽动的底层百姓。
这些百姓长期在重重压迫下艰难求生,心中对“朝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尽的怨恨。
只是苦于自身势单力薄,无力反抗。
这时候,只要有某个颇具势力的“官僚”或者“豪绅”站出来,施予他们些许小恩小惠,而后振臂高呼:“我来带领你们造反,推翻这朝廷,颠覆这旧世界!”
这些长期压抑的百姓便会如乌云汇聚响应号召,群起而从之。
在漫漫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这些吃不饱饭的底层百姓始终广泛存在,从未彻底消失。
正因如此,无论何时,官僚和豪绅都能凭借这一点,与中央王朝展开对抗,同皇帝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