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6年为例,印度电影业又一次刷新了自己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各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达到1091部。
其中孟买宝莱坞公司稳固地占据着印度电影成产的头把交椅;居第二位的是安得拉邦的海得拉巴公司;第三位的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电影公司;除了这三大电影制作公司之外,马德拉斯地南印度影片、卡拉拉邦与加尔各答的民族电影。也很有特色,仅一地的产量就几乎超过中国等中小国家的电影产量。
尽管产量高、市场大、观众有看电影的传统,但是形式单一,与国际市场缺少文化相通点是印度电影的致命伤。这也是它在面对美国电影的亚洲殖民计划时,节节败退。
在中国,上实际七八十年代时地那一批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喜爱是非常普遍的。许多父辈的中国观众对《两亩地》和《流浪者》这样的印度电影情有独钟。一首《拉兹之歌》至今还在中国传唱。
但是面对美国好莱坞的全球战略,印度电影依旧掏不过和其他国家电影工业一样的命运。1985年,印度向亚非和苏联东欧各国出口525部影片,赚取大量外汇,这大概是印度电影在市场上最后的辉煌;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面对花团锦簇、商业手段繁多的美国电影,清新质朴又保守单一的印度电影迅速的败下阵来,在亚洲的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完全压缩,取而代之。
以中国为例,美国电影借助中国to入关之机,使用了包括免费赠送等方式,不惜用以本伤人的方法,向中国院线商和有关官僚高层许以重利,拿到了中国进口电影的大量配额;同时,中国政府中的一些官僚和中国官方民办的各家院线商人,也被好莱坞电影的高商业性可能带来的高额利润所吸引,为美国电影的进口大开方便之门。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印度电影和东南亚各国电影,包括在国内很有观众基础的日本电影,纷纷退出中国电影。中国渐渐形成了美国电影一家独大的殖民态势。
而的官僚这才发现,自己是引狼入室,连忙又抓起宏观调控的大权,开始和美国电影商人拉锯,这就是著名的“狼来了”事件。
至此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电影观众与世界电影无缘,成为美国电影倾销二级产品的殖民市场。曾经风靡一时的印度电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虽然国外的市场如此,印度却是面对美国电影冲击中的国家中,对本国市场保护的最好地。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包括法国、意大利这些老牌电影强国在内,那个国家的本国国产电影,能够达到年市场占有率50%以上――也就是说,本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对半开――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了。
以中国为例,从97年放开进口配额到现在。最好的成绩是2006年,达到了51%,首次超过美国,除此之外,一直都是屈居其下。
而印度电影,多年以来稳固住本国七到八成的市场,令好莱坞群雄望洋兴叹:撼山易。撼印度电影难。
一般人总是以为,所谓印度电影就是歌舞电影――不错。印度电影地最重要的一个形式就是歌舞电影,但是印度电影并不是只有歌舞音乐电影这种形式。
早在1913年,印度第一部本土电影――拍摄的《哈里什昌德拉王国》就是一部故事片。此后印度的故事片更是得到了长久的进步和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新电影”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发展道2005年前后,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片之外。还有武侠片、警匪枪战片、都市生活片、农村题材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品以及仿好莱坞地商业大片――也可以说,除了歌舞片之外,世界电影的所有类型片和主要电影形式,印度电影都并不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