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场考的是策论,所谓策,就是考官在时事中,选一个问题,让考生作答,考生针对问题写自己的建议;

论就是议论和评说,对某件事的看法等等,这些写起来容易,但要写出水平,让人印象深刻,就需要很深的功底和见识。

试卷发下来,题目很简单“治水”。

治水这道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道难题。

也是古代科举常出的一道题。

李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写好策论,讲究的是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还要能装逼、会歌功颂德。

唐寅审题之后,从大禹治水谈起,引经据典,通篇策论皆是辞藻优美,结尾的时候,总结自己的意见。

“夫治水之道,不在水,在于人,稳民心,安民意,水患可解矣!”

总结下来就是,水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民心,只要安抚好民心,官民一体,就没什么大问题。

唐寅的论点,是从大局出发,策论整体的治水方略,算是全局性、战略性的论调。

这与大多数考生不一样,大多考生,都会从治水讲起,如何稳固堤坝,加强防范,这些老掉牙的论点。

但凡是局部性的策论,基本上评分都不高。

所以说,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考生之间的差距。

唐寅在草纸上将文章写好,又花了些时间,调整语句,检查错字,最后提笔,工整的抄写在答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