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演”的痕迹太强了。
文宇芒查过于书瑾,知道他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也的确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些科班演员存在的通病——标准化。
文宇芒穿书以前也是科班毕业的学生,因此他更加清楚,这种学校对演戏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也就是所谓的“有模板可以套”。
激动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达,高兴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达,哭的时候眼泪应该怎么落下。包括后期配音的时候,老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太监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少女的声音是么样的,帝王的声音又该怎么样的……太多太多了,一切都是套路,是被规定好的,是现成的模子,不管这个角色具体是什么样的,一切按照标准,按照模具,直接往里面代就行。
其实现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惰性思维导致的。
当然,有些时候也不完全是演员的问题,因为有的编剧也懒,或者说功力不足,就没有费心思在配角身上,配角就只是一个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因此出来的全都是很刻板、大众素来印象里的配角角色,没有理由,莫名其妙。
这些角色,是观众们脑海中的一个抽象的、凝聚提炼而来的概念,是千千万万个影视作品里面的一个角色的综合体,比如说一个太监,因为绝大部分影视剧里面对他的刻画都是“阴柔的、脾气差却又非常能隐忍、声音像女声、步子急而碎”,因此,现在大家一提到太监,下意识地都会往这种形象上去靠。
但是不同的太监之间明明也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在具体细节上有不同的地方,应该刻画出角色的独一无二之处,而不是加深大家心中的刻板印象。
太监不一定都是上述那样的形象,而且,就算所有太监大体上都是那样的形象,但小的方面肯定也会有不同。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爱好,品行会也不同……而正是这些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同,实际在呈现出来的时候,却会给观众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还有哭的时候要怎么落泪,事实就是,哭的时候怎样落泪都有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要演的这个人物的人设理解透彻,用心去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结合当下这段剧情的发展,认真去感受角色此时的心情,才能演出真正有灵魂、有意义的角色。
而不是用套路化的演技,用“哪个角度哭、怎么哭、怎么落泪、怎么不流鼻涕才好看”的模板来塑造一个个所谓的“绝美哭戏”、“神仙落泪”。
文宇芒还找来于书瑾早期参演的作品看了看,发现果然不出他所料,于书瑾在早期拍摄的作品里,虽然还充满稚气,有些地方能明显看出演技的生疏,但是却很有灵性,越到后期就越发的套路化、模式化。
文宇芒不由得感到有些惋惜。
其实一直以来就有不少网友吐槽,认为有的演员明明刚出道的时候很有灵气,“眼睛仿佛会说话”,可后来却失去了那股灵气,变得呆板起来。
文宇芒穿书之前就有心留意过,发现这类被吐槽的演员几乎都是科班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