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生十旅(四)

一不小心,她一脚踩进了积水里,把水溅到了鞋子和111的脸上。

“诶呀——”女人叫了一声。

111正要生气,看了眼女人头顶的积分,立刻笑盈盈地拉起袖子,开始给女人擦鞋子。

擦完后,111头上的积分变成了112,女人的积分没有变化。随后,女人一言不发地走了。

姜歇眨了眨眼睛,往边上挪了两步,看向112:“这附近有厕所吗?”

112全然没了刚才的热情,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姜歇心里有了计较。他站起身来,往刚才女人离开的方向走去。

走出几百米远,姜歇来到一个公园。

公园中人们的积分在300到500范围内。大家聊着天,时不时抬头看向自己与对方头顶。

积分似乎是阶级的象征——高积分的人总是高人一等,低积分的人总是百般迎合。

姜歇在公园里走了几步,故意撞上了一个428的男人。

男人瞪了姜歇一眼,姜歇的积分减1。

姜歇回瞪了对方一眼,然而他的积分没有任何变化。

男人鄙夷地笑了一声,转过身去,却撞到了一个积分为613的人。

他立刻连声道歉,表示自己没长眼。然而他的积分依然被减了2分。

姜歇眨眨眼:看了这积分和人际交往有关,且高积分人群的积分影响力更大。

他继续向前走,进入一家商店。

商店的商品除了标价外,还标出了购买门槛,例如某些牛奶积分200分以上可购买,有的则要500分以上才能买。

姜歇挑挑眉:看来,这个积分十分重要,高积分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待遇和好处。

既然如此,那么获得一定的积分或许就是通关的条件。

姜歇拿了个面包,一出商店门,手腕上跳出了扣款提醒——消费10元,剩余金额9090。

——自己需要在钱花完之前完成任务,不然会饿死?

姜歇边啃面包边思索:这些象征着人际资本的积分,是基于怎样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呢?

数学公式中的因变量是人们的交往行为、社会关系的建立,抑或还有人们的主观评价?

姜歇转了转眼睛,看向四周的行人。首先,自己需要圈出因变量。

走出不远,姜歇看到一个积分低自己较多,仅有45的小孩。

姜歇在心中默念:我好喜欢他啊!他好可爱啊!

对方积分没有变化。

姜歇把面包递给他,心中默念:这小孩太丑了!不喜欢!我要给他降分!

对方积分涨了1分。

——看来比起粗浅的印象,积分增减与社交行为、关系建立的正面与负面状况关系更大。

姜歇松了一口气——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强行”建立利益关系,而不一定要讨别人的欢心、建立情感关系了。

可以靠才华!

姜歇首先尝试了一次街头唱歌卖艺。

然而,在现实生活广受好评的歌声,并没有使街上的任何人驻足。

半小时后,姜歇的积分也没有任何变动。

姜歇撇了撇鼻子——按着这个世界的逻辑,人们确实会对人际交往中的利益进行衡量,把精力进行最高效的分配,以获得最高的积分回报。

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会变得客套而淡漠。

不听歌,正常!

作者有话要说:正是货币经济使得这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权衡、算计、清点,以及把质的价值化约为量的价值——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