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五章

诸葛亮见后,眼色中也有一喜,“阿朔能从日常所闻中见微知末,实在令我欣慰。”

“说起来,前不久子均还提过无当飞军多需武器箭弩。此物必能对他们有大用途,若是还能对他们的箭弩多有改进就好了——”

诸葛朔眼前一亮,“诸葛连弩”这不就来了吗!

诸葛亮见诸葛朔对他说的话很感兴趣,继续说到,“阿朔不如试一试?”

嗯?诸葛朔有些犹疑,毕竟他并不精通于冷兵器制造。而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后世也只是有个传说。

“原先我还想着得费些时间研究箭弩,若是阿朔有心思,也算是解决了我心中一大难题啊——”

诸葛朔重新看向诸葛亮,他的精神好了很多,至少眼下并没有乌青了。看来这任务必须得接了,不然诸葛亮亲自上马不知道又得多少日子不眠不休了。

见诸葛朔答应,诸葛亮自然也有些欣喜。他原先觉得诸葛朔自幼在山中长大,能知兵法,善骑射已经算不错了。若是能在其他方面再勤加学习,前途自然光明。

诸葛亮将诸葛朔唤到书房,将夹于册字中的一份图纸交予他,“也不是没有试过,只可惜数次都失败了。阿朔若是有心,自可看看我的构思,也能学到些东西。”

果然,他就知道诸葛亮对于诸葛连弩应该很早就有了些构想。

诸葛朔现在有了些信心,再说,他还有诸葛亮和黄月英可以请教。

于是,几乎整整一个冬天,诸葛朔都宅在院子里研究火药和连弩。虽然诸葛亮公事繁忙,但好在府中还有黄月英,关于连弩的制作上面,她可没少帮忙。很多连弩机关的巧思,都是黄月英来处理的。

诸葛亮所给的构思图纸中,关于箭弩的构思是单次能发射十只箭矢,火力很强。但难以做出的原因就是,体积重量偏大,难以控制。想要能够制造这种连弩除去连弩本身,还得在箭矢上多下功夫。后世的马钧也曾改进过,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是巨大,箭矢的制作也更加复杂。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改进和完善,总算是在春天来临之际,将传说中的“诸葛连弩”给做了出来。诸葛朔又凭着自己所见所闻加以改进,除去体积重量偏大的用于镇守城池的连弩之外,也制造出了稍微轻便,可以随身携带的连弩。

诸葛朔将连弩样品交给赵统赵广带去无当飞军中进行实验,果然如他所料,得到了一致好评。再交予诸葛亮进行检查,确认无误之后再让工匠们加以制作。

但是连弩本身机关精巧,结构复杂,就算是能工巧匠,制作的速度也是很慢的。再加上连弩的箭矢也要特制,更是延缓了速度。不过好在,此刻还在休养生息,所需的连弩也不是很多。

距离曹丕的去世,竟然也就剩下了半年光景。而诸葛朔目前的任务,只剩下等孟达来信一事了。诸葛朔写信给诸葛果,拜托她收到孟达来信之后转交回来。这样一来,也免得有更多的人知道他和孟达有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