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沈洛深谙电影之道、立足上海滩以来,他的事业如同腾飞的箭矢,渐渐突破了当时的娱乐圈,逐渐迈向了文化的高峰。与他同心并肩的苏珈婉,在银幕上的璀璨光辉也让人难以忽视。此刻的沈洛,正将目光从单纯的商业扩展至更为宏大的文化事业,他深知,电影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它更是承载精神和国家文化的载体。
上海滩的天空常常被一层薄雾笼罩,远处的黄浦江上,汽笛声声,仿佛是在召唤着一场关于未来的浩大潮流。沈洛站在他那座高楼的窗前,望着窗外来往穿梭的船只,心中掠过一丝豪情。这不仅仅是商业的角逐,更是关于文化复兴的征途。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电影制作,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他心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新一代的民族精神。
他回头望向自己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千里江山图》,是他在一次商会聚会时,与一位书画大师交换来的。这幅画气吞山河,山水苍茫,给人一种万象更新的力量。他走过去,仔细端详,心中泛起一股浓烈的文化自信。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边缘,然而,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却能够为民众点燃希望,传递力量。他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民众逃避现实的娱乐,更应当成为一种情感的共鸣、信仰的载体,乃至思想的火种。
“文化复兴,既要传承过去,更要塑造未来。”沈洛低声自语,目光坚定。
这一年,沈洛通过沈家影业,将眼光投向了大银幕背后的文化使命。他发起了一项宏大的计划,名为“文化复兴工程”。其核心目标并非单纯地赚取票房,而是要通过电影,唤起国民的文化认同感,激发社会的民族主义情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他决定拍摄一系列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影片,不仅要让国人从中获得娱乐享受,更要让他们通过电影深入了解自身的历史,继而激发起更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在这场文化战役中,沈洛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其中。为了确保影片的艺术质量,他亲自挑选导演、编剧,甚至参与剧本的创作。他的想法是,电影不仅要讲述一个故事,更要通过细腻的情节、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视角,使每一位观众在银幕前都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苏珈婉也在为这一项目积极筹备,她通过自己的演技与人脉,成功邀请了多位当时最顶尖的演员与艺术家,加入到这项文化复兴的工程中来。她深知,沈洛的这番举措,将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一场革命,更是关乎时代命运的一次文化觉醒。她虽然深爱沈洛,但也清楚,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与政治、商界的博弈,随时可能波及到这一梦想。
“洛哥,你的计划太过宏大了。”她在一次深夜与沈洛的谈话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这种文化复兴的事业,必定会引起各方的关注,甚至是反感。你可曾想过,真正的挑战或许不是来自国外的压迫,而是来自内部的阻碍?”
沈洛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从来都不畏惧挑战,尤其是这种关乎民族未来的事业,任何的阻碍,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能迎来黎明。”
此时的上海滩,正如同那幅《千里江山图》一般,江山未定,风云变幻。顾俊的势力依然潜伏在暗中,不时通过各种手段对沈洛进行打压。而吴兆卿则继续在商界深耕,他的眼光总能精准锁定机会,步步为营。沈洛深知,在这场文化复兴的战斗中,除了电影这一文化载体外,他还需要联合更多的资源,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才能顺利推进这一计划。
他向江雪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文化复兴,不仅仅是依靠电影,还要结合教育、出版等领域,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生态链。通过影像作品将古典文学、历史故事带入民众生活,而不仅仅是在银幕上。”
江雪认真地倾听,随即点头表示赞同。“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方向。电影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媒介,但若能在其它文化领域共同发力,便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文化觉醒。”
接下来,沈洛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他先是筹集资金,创办了“文化复兴电影基金会”,这不仅仅是为电影制作提供资金支持,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基金会,吸引更多的文化精英参与到这项宏大的事业中来。他深知,光有资金和创作团队远远不够,真正的力量来源于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随着沈洛的“文化复兴工程”逐步展开,他的理念逐渐在社会各界获得响应。电影作为一项集艺术、娱乐与教育于一体的产业,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从文人到商人,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沈洛的这一项目,他们不仅仅看到电影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国家精神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