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即将席卷整个上海滩的风暴,悄然在报纸头条上酝酿。沈洛望着新上映的纪录片,心中有些微微的不安。这不仅仅是一部影片,而是一场对既有秩序的挑战。那几乎无所不揭的镜头,撕开了上海商界、政界与黑帮的种种隐秘,犹如一块石子,激起了滔天巨浪。人们的目光,被这部影片紧紧吸引,每一帧画面、每一句揭露,都如同潜藏的锋刃,直指某些人心脏的要害。
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反响便异常热烈。报纸和杂志纷纷刊登专栏,评论激烈,褒贬不一。但那些早已准备好的商界巨头和知识分子,似乎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他们纷纷声援沈洛,称其为“勇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只有通过揭露这些黑暗,上海才可能走向光明。许多曾在背后默默支持沈洛的商界人士,也在这一刻站了出来,公开支持这部纪录片的立场,形成了舆论上的潮流。
在咖啡馆、酒楼、书院和书报摊,沈洛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知识分子群体,向来精于言辞与推理,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深刻而复杂。一些人将其视为思想启蒙的标志,认为其揭示了民国社会的病根;另一些人则对影片中的部分虚构内容提出质疑,但这并没有影响其核心观点的传播。
沈洛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过是点燃了引线,真正的火爆局面,才刚刚开始。
正如他所预料的,舆论的风头很快引起了顾俊的注意。顾俊,那个一直在暗中布控的对手,似乎早已预见到这一切。当沈洛的纪录片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顾俊便迅速启动了反击计划。他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操控了几家媒体,开始大肆抹黑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出其中许多所谓的“失实之处”。他甚至不惜利用黑帮力量,制造了一些暴力事件,企图通过社会骚乱来为自己博取同情和支持。
某个清晨,报纸上赫然登出了几则充满煽动性的标题:“沈洛纪录片虚假披露,抹黑社会正义”,以及“暴力背后的黑手:沈洛与黑帮勾结”。这些消息如同重磅炸弹,迅速炸开了整个上海滩。
而此时的沈洛,正与苏珈婉一同坐在一间昏黄的茶楼内,审视着那几份已经散发出纸墨香气的报纸。茶水蒸腾,映照在她的眉梢,眼中一抹无奈的忧色闪过。
“这场风暴,比我预想的还要快。”沈洛低声说道,眼神却依旧冷静如水,仿佛他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
苏珈婉拂开一缕散落的发丝,轻轻笑了笑:“这不过是开始,沈洛。顾俊既然能坐稳上海滩的根基,手段自然不弱。你还要更加小心,尤其是他背后那些势力。”
沈洛点点头,目光透过窗外的烟雨,似乎在凝视着未来几步棋的走向。随着纪录片的成功引爆,舆论的风向逐渐偏向沈洛,但他知道,这也仅仅是他掌控舆论的第一步。
顾俊想借舆论反扑,制造混乱,但他显然低估了沈洛在舆论战中的应变能力。沈洛不仅有足够的商业和社交资源来应对这场风暴,他更知道如何引导媒体,将这场风暴反转为自己的有利局面。
当天夜里,沈洛便亲自与几位商界巨头联系,告诉他们顾俊在背后操控媒体的真相。而这些商界大佬,早已看穿了顾俊的意图,他们在公开场合的发声,支持了沈洛的立场,也给了他更多的空间。
但沈洛并未急于表态,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冷静与从容。他知道,这场博弈并不简单,顾俊并非仅凭舆论就能彻底打击他。背后的黑帮势力,才是顾俊真正的依仗。
第二天,正当舆论热度逐渐升温,顾俊通过自己在黑帮中的关系,开始对沈洛的上映场地进行干扰。他通过一些流氓势力,指使他们闹事,甚至威胁影院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停止放映纪录片。与此同时,他还通过暗地里策划的暴力事件,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在一个原本安排好举行盛大首映的晚上,上海滩某大影院门前,突然涌现出一群黑衣人,他们破坏了影院的门面,骚乱一时蔓延开来。尽管警方迅速介入,但混乱的场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舆论再次陷入一片喧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