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丫鬟行完礼后,才笑嘻嘻的把手里的字帖奉到张大郎面前,伶牙俐齿的说道:“我家小娘子特让婢子前来感谢张少爷昨日搭救之恩,这是张少爷昨日不慎落下的字帖,我家小娘子命我送来相还……”
张大郎接过字帖后才发现字帖一共有两本、心里顿觉疑惑,不过那小丫鬟很快就开口解释道:“另外一本是我家小娘子赠与张少爷的,算是答谢张少爷昨日出手相帮,还望张少爷不要嫌弃礼薄。”
那小丫鬟送完字帖就一溜烟的跑了,张二郎见了立马坏笑着打趣了张大郎一句:“原来大哥你和顾小娘子早就见过面了,看来你们可是郎有情、妾也有意哟!我看这门亲事一定能成!”
说话间顾氏正好遣了人过来找张大郎,于是张大郎兄弟很快就一起去了堂屋。二人才一坐定,顾氏果然便委婉的表明、顾家小娘子对张大郎也十分欣赏。随后吴氏再开口问了张大郎的意思,见张大郎对顾家小娘子也颇有好感,吴氏当下便喜出望外,马上就和顾氏一起、把这门亲事给敲定下来了。
此后张大郎依旧把心思都放在备考上头,但吴氏却忙了起来、三天两头的就往张府跑,请顾氏这个做媒的人帮着传话,最终张顾两家很快就按照规矩定了亲,并商量好等张大郎一考完就让两个孩子正式成亲。
而张大郎其实从那一日匆忙一见后,就总是会时不时的想起顾小娘子,因此最终能够定下这么一位未婚妻,张大郎心里自是十分欢喜和期待的,并且觉得冥冥之中、早就有一根红线把他和顾小娘子拴在一起,否则他不会那般凑巧的替顾小娘子解围……
因此张大郎也算是能娶到心仪的小娘子,让张巧儿由衷的替他感到高兴!而张大郎为了让顾家小娘子能够风风光光的嫁给他,定了亲后比以前还要用功几分、发誓绝不辜负顾小娘子对他的一片深情,不让顾小娘子跟着他吃苦。
而和喜气洋洋的张家相比,朱家这边的气氛可就有些不大好了———朱二娘回娘家小住了,并且天天仗着小姑子的身份挑张巧儿的刺,让张巧儿索性天天都泡在铺子里,尽量减少呆在朱家的时间。
这朱二娘之所以会回娘家小住,明面上她是说记挂姜氏了,实则是被婆母李氏给赶出来的———朱二娘的小姑子银瓶得知齐大郎成亲后,很快就大病了一场、怎么吃药都好不起来,到现下都还卧床不起。
李氏因此伤心不已、脾气也变得很大,动不动就挑朱二娘的不是来撒气。尤其是李氏得知银瓶是因齐大郎而卧病不起后,更是二话不说的把朱二娘赶出了家门,让朱二娘只能暂时到娘家避上几日、待李氏气消了一些再回去。
这朱二娘在李氏那里吃了排头,自然把这个账都算到了张巧儿身上,不但天天端着小姑子的架子挑张巧儿的茬,还不时埋怨姜氏当初不肯出面帮她,才会害她如今频频吃婆母的排头。
可惜张巧儿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儿,朱二娘在她身上可是一点便宜都没讨着,就连姜氏那头朱二娘也碰了一鼻子的灰———姜氏的性子一贯泼辣彪悍,也不是那种会乖乖被闺女埋怨的娘!
因此朱二娘埋怨了姜氏几回后,惹恼了姜氏很快就被训了一顿,训完还被姜氏不留情面的赶出了朱家,最终只能夹着尾巴灰溜溜的回到夫家,小心的伺候着银瓶讨李氏的欢心。
且先不时朱二娘那跳梁小丑,却说这一转眼便进入了金色八月,三年一度的秋闱也拉开了序幕。话说张大郎兄弟和齐大郎三人、三年前一路考过了省试,本是可以继续参考殿试的,可惜因家里突然出了事、才不得不放弃殿试赶回家。
因此这第二次参考科举,这州试和省试齐大郎三人是不必再去考了,只需等到来年春闱过后直接参加殿试就行了。倒是齐二郎三年前只通过了州试,因此这回他必须先去参考省试,省试过了才能和齐大郎他们一起去参加殿试。
所幸的是父母不在后,本来有些贪玩的小胖子齐二郎也懂事成长了不少,这些年来也是下了功夫苦读,加上齐二郎一向都是个不耻下问的好学生,因此这回他总算是顺利通过了省试,得以和齐大郎几个一起参加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