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的写手在刘嘉的提示下获得了大量的资料,顺便嘲讽。
咖啡伤脑?1771年的英国出现了速溶咖啡,英国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在全美排名前十学院里的精英们人手一杯速溶咖啡。
最后的结论不讨论咖啡的优劣,而是引向了另一条未曾设想的路线:
喝速溶咖啡的人都是高效的精英阶层,是引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高知人群。
是什么人企图让我们的民众不喝速溶咖啡呢?
一定是居心叵测的境外势力,他们就想看着我们效率低下,办事拖沓,最终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接下去就要输非洲了!脸都不要了!”
审稿的时候,刘嘉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这段删掉,毕竟……意大利真的输非洲了。
转念一想,没事,意大利输非洲,可不就是因为没喝速溶咖啡么,但凡多喝两口,也不至于输埃塞俄比亚。
欧洲报纸上吵得欢,速溶咖啡的销量一点都没有受影响,反而上升。
一天,顾宗华的朋友带来一个消息:哥伦比亚大学将会举办一场校际辩论大赛。
他的本意是让顾宗华可以去看看,如果看中了哪个脑子灵活、逻辑清晰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盯住,等毕业就拉进公司。
刘嘉听说此事,双眼放光。
这可是哥伦比亚大学!
新闻界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牵头办的。
新闻机构,那是真正的喉舌。
新闻一张嘴,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可以说全员阵亡,也能说全员投降。
此时许多媒体人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跟他们搞好关系,总有好处。
刘嘉找到哥伦比亚学校的校长:“我想资助这次辩论赛。”
辩论赛以emma冠名,奖品和中间所需一切费用也由emma出。
哥伦比亚大学以前只见过各个公司在比赛现场挑尖子生,没见过要求冠名的。
对刘嘉的要求十分为难。
有人愿意给钱是好事,但是这个公司以后会不会干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连累学校?
等见到刘嘉之后,哥伦比亚校长笑起来:“又是中国人。”
他的小声嘀咕被刘嘉听见:“又?前面已经有中国人要冠名了吗?”
“哦,看来您还不知道。”校长指着窗外某处建筑:“那里,是我们学校的汉学系。”
汉学系?现在?
哥伦比亚大学这么有前瞻性?
“这是二十年前一个中国人捐的,让当时的校长十分为难。”
校长说起汉学系的建立过程,1901年6月一个叫丁龙的中国人寄来了一万两千美元的现金支票,希望哥伦比亚大学能成立汉学系,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的祖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而不是很多人眼里落后愚昧的国家。
“一万两千美金,说少不少,但是为了一万两千美金开办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有过的汉学系,将来的费用谁出,会不会有学生,都没有人知道。”
刘嘉没有说话,她知道后面肯定还有转折,她不相信哥大当年的校长能这么善良,经过一番心理纠结,就点头同意了。
果然,后面有一个叫卡本蒂埃的大富豪连续不断的捐钱,清廷也捐了五千册中国古典书籍过来。
哥大校长想让卡本蒂埃的名字命名这个系,清廷希望用李鸿章或者伍廷芳的名字来命名。
谁都不想让一个籍籍无名的中国人来命名。
是卡本蒂埃的坚持,才有了“丁龙汉学讲座教授”这么一个位置,是哥大东亚系的最高荣誉。
这些事刘嘉都不知道,顾宗华轻声告诉她:“我知道卡本蒂埃,他给广州博济医学堂捐款两万五千美元,做了一幢楼。”
“没听说过,这医学堂后面是改名了还是怎么?”
“改成岭南大学医学院了。”
刘嘉想了半天,还是没听说过,大概后来不是拆了就是合并了,要么改名了。
算了,这些细节不重要。
刘嘉问校长:“后来丁龙和卡本蒂埃怎么样了?”
“听说丁龙回国,卡本蒂埃先生1918年已经逝世。”
校长非常热情地介绍了很多,刘嘉总觉得其中有诈,名校的校长这么平易近人的吗?
想当初就是因为哈佛校长对表示想捐赠校舍的老夫妇爱搭不理,老夫妇一琢磨,那咱不如自己建个校吧。
然后,就有了斯坦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