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带着甜味的东西一向贵,又是糯米包的,只三个小小的圆子就六文钱一碗。
集上最热闹的就是卖炒货的,花生瓜子,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一些。还有各式各样的炸货,挑便宜的买两斤。
剩下的就是柿饼和糖,提去走亲访友,十分体面。也有家底殷实的,会买几样点心给孩子甜甜嘴。
赵家年货都从县里买齐全了,但晴姐几人还是乐此不疲的在街上溜达。
卖炒货的摊主大方,见客人过来,就抓上一把分给大家伙尝尝。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做了几十年了。瓜子都是自家种的,一年到头也就卖这几天。”
在外面做生意的,都说是家里的祖传手艺,并不能当真,但晴姐吃了,觉得怪香的。
除了盐粒,估摸还添了些别的东西。
赵氏能吃出来,但别人吃饭的东西,她还没那么缺德直接说出来,而且东西都讲究配方,多一点少一点,味道都不对。
“什么价,多买有便宜吗?”
“二十文钱一斤,小本生意,没得少。”
“再便宜些,我多买两斤,吃着好了,叫村里人以后都找你买。”
“种出来都费了不少功夫,又要晒又要炒,还放了这么多盐呢,成本就不便宜。年头到年尾,也就卖这一遭,真没得少。”
“都是乡人,走出去亲戚搭着亲戚,您让个利,便宜两文,我买五斤,家里人吃着好了,明年还找你买。”
摊主为难了好半天,才勉强点头,“也就你说话好听,我才做你这生意,没挣你的钱。吃着好了,下回多带几个客人过来。”
这就是场面话,谁乐意做不挣钱的生意,但摊主确实让了利,客人也得了便宜,两生欢喜。
晴姐等她买完,也称了几斤。赵氏几人也各要了一点,加起来能有十多斤。
价钱是没得便宜,但摊主送了两把干枣当添头。
.
正街游人如织,比肩迭迹,一路挨挤才到街尾。
这边的人更多,耍把式的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在里面。地上有雪,不好转碟、耍坛子,只舞了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