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因为制造青瓷的工匠,对青瓷施釉失误,烧制出不伦不类的【青白釉】。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青瓷制瓷师傅,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烧制出一种白釉瓷器。

他认为,只要将青瓷中的青色去掉,即可烧制出“白釉瓷器”。

他并不知道,青瓷中的青色,是因为青釉中存在铁元素导致,如何去除铁元素以及其他杂质,对当时的工匠而言,是一个大难题。

一直到北齐年间,制瓷工匠们才烧制出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调色剂、生坯挂釉的本色白瓷,虽然这白中还是泛了少许青色。

勤劳的制瓷工匠们,并未就此放弃,继续对这种新型白瓷进行尝试。

一直到大唐时期,制瓷工匠们,终于烧制出没有任何杂色,釉面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的白瓷。

白瓷脱胎于青瓷,却后来居上,在盛唐时期与越窑青瓷不分上下,同时受到皇室喜爱,发展成一种全新的瓷器品类——邢窑白瓷。

唐代著名茶学家,曾经在《茶经》中写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当时,邢窑白瓷刚刚研发出来,虽然比不上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但是能够达到天下所有百姓都可以用,不分尊卑贵贱,成为大唐时期通俗日用品。

这样的评价,其实已经是对邢窑白瓷的一种认可。

定窑白瓷,属于捡了邢窑白瓷的便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借着邢窑白瓷的名气,成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然而,白瓷发展到明代,才真正达到白瓷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