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陛下何故谋反(四)

唐道袭哼哼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来,却不交给王宗侃,只是双指夹在手中微微举起,眯眼道:“侃帅可知此信是何处得来?”

王宗侃忍不住皱眉,他隐隐有几分猜测,却不敢确定,遂一时捋须沉默,眸中却闪着精光。

唐道袭轻轻一笑,拍了拍王宗侃的肩膀,终于不再卖关子,轻声道:“长安,乃杨师厚亲笔所写。”

纵使王宗侃略有心理准备,听见这个消息却也难免心下大震,眼睛都不由自主的稍稍放大,片刻后才沉声道:“所为何事?”

唐道袭将书信交给他,进而自顾自的负手踱步,淡淡道:“那所谓大梁宋王萧砚,一介小儿,身份都不清不楚的,他来掌权,梁国上下有几人能服?杨师厚在梁国一向都自成一派,唯只有朱温能压得住他,何论一个小儿萧砚?”

他笑道:“那萧砚出兵而来,打的虽是伐岐的名目,但明显是为了趁势打压杨师厚坐稳权位,杨师厚亦是枭雄之辈,岂能束手就擒?”

王宗侃迅速扫完书信,沉思道:“抵达武功前线所部,是李思安率领的一部萧砚亲军?杨师厚欲让我们主动出击武功困住李思安?”

“武功受围,而杨师厚又作壁上观,那么长安还有的那一部萧砚亲军,也必会驰援而至,如此一来,那所谓萧砚麾下的全部亲军,便会尽被拖延长安以西一线。”

唐道袭淡淡道:“作为回报,杨师厚会压住其后的梁军不得过潼关,也就是说,梁军不会插手凤翔这边的战事。”

王宗侃皱眉道:“杨师厚岂会这般好心?”

“这就是侃帅不解其中的道理了。”唐道袭玩味一笑:“若某家猜得不错,杨师厚让我们出兵武功困住李思安,是为了让那萧砚左右无兵马所用。而杨师厚坐拥长安隔绝其中,岂不正好趁势兴兵夺权?”

说着,唐道袭便不禁冷笑:“在梁国权位面前,一个凤翔又算得了什么?杨师厚此人某家虽没打过交道,但他这种人,某家见过的可太多了。”

王宗侃一时愕住,但马上就回过神来,沉声道:“本将不想关心梁国会不会发生争权夺利的事,这信上看起来不错,但使相可敢担保杨师厚达成目的后,不会腾出手来继续出兵凤翔?”

唐道袭将手搭在木栏上,斜睨了眼王宗侃,略略嗤笑了一声:“侃帅杞人忧天了,凡此等事变,纵使事成,杨师厚也需耗费大量时间去稳定局势,哪里能有心思来顾忌西面?只怕杨师厚得手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带着朱温或者哪位朱家皇帝返回汴梁,彻底把权位坐实……”

王宗侃皱眉思索良久,不肯轻易接话,他是一军主帅,任何事都要考虑到,自不会如此轻易相信所谓杨师厚。

唐道袭亦也不急,只是慢悠悠道:“如此一来,梁军会不会陷入内乱暂且不提,那武功一线的萧砚部,势必会方寸大乱的。届时侃帅若趁势纳降此军,甚至还可趁着杨师厚无暇顾及西面,直接进兵长安威胁潼关,如果顺利,占据整个关西乃至关中都说不定。

在之前,若说要一窥关中虚实,某家只会骂那人是蠢货,但当下既有这个机会握在手中,关中虚实,可就真能一探了……”

王宗侃终于有些心动。

唐道袭便趁机凑上去,压低声音笑道:“如果侃帅不愿下决定,亦可上报给皇上,让皇上拿主意不是?但时机转瞬即逝,焉知这一去一回会不会有什么变故?这开疆扩土之功若抓住,足以让侃帅名垂青史了……”

王宗侃攥紧手中书信,负手在后,远眺着凤翔,眼睛中闪烁着火光的倒影,却是不再优柔寡断,沉声道:“不管如何,此战都当以凤翔为主,本将无法抽身,使相可愿前往?”

唐道袭哈哈一笑,竟是正儿八经的拱手施礼:“侃帅下令,末将敢不领命?侃帅尽可安心大破岐军,末将自领西路军东进,决不让侃帅有东顾之忧……”

王宗侃长舒一口气,回身把唐道袭扶起来,重声道:“就尽数交给使相了。”

唐道袭一笑,当即施礼退去,只片刻,望楼下便又响起阵阵马蹄向东而去。

看着其人领着亲兵消失在夜色中,王宗侃皱眉沉思。

这位使相一心要去拿下此功,不尽然是为了这一战着想,西路军出蜀后,也一直都只作为后备军未曾动用,这场凤翔大战,除非歼灭岐国一支建制军马,不然唐道袭都不能算立下大功。

但杨师厚这一邀约却是不一样了,唐道袭是主导人,又是自领西路军出兵,若是事情顺利,大头自然可以落在王宗侃这个主帅身上,但其他的全部功劳,还不是由唐道袭自己吃下。

如此一来,唐道袭归朝中枢就不是太子可以阻拦的了,甚而可以凭借这场大功联络朝堂盟友鼓动皇帝把太子换了。

唐道袭和太子不睦,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王建已过六十,太子早晚上位,彼时唐道袭必被清算,就算是为将来计,唐道袭都得尽快回朝联合后宫那位娘娘斗垮太子。

王宗侃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也同样无法忽视这一解决梁军威胁的机会,凤翔岐军已经是独木难支,早晚必败,若没有梁军作为威胁,王宗侃自能大有所为,拿下岐国全境也未尝不可能。

思来想去,他只是重重一捶身前木栏,兀自冷冷出声。

“好个小儿萧砚,不在汴梁享福,偏偏要凑上来,这等苦头,是你自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