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下钩子不到十分钟,竿稍就开始狠狠地点头了。
人的眼睛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水下的,除非有透视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鱼来咬钩,怎么咬钩。
但是如果有科技帮助,那这个过程就好玩儿多了。
清琳号的驾驶室只有齐师傅一个人,而且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关注周边有没有船,探鱼器这块并没有刻意的去关注。
探鱼器的屏幕上,一条大鱼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它原本在探测范围的边缘游弋,距离船的位置还有些远。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条体型不小的大鱼缓缓向探测范围的中心靠近。
它的游动轨迹平稳而有力,显然觅食经验丰富,老道。
清琳号所有人的鱼饵是正红虫,这种饵料不仅对大黄鱼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对其他鱼种也一样。
探鱼器显示,大鱼目前离底约1.8米到2米,正好处于长子线钓组能够覆盖的水层。
钓组在水中缓缓飘动,宛如一根轻盈的羽毛,随着水流轻轻摇曳,逐渐接近目标水层。
很快,探鱼器上的鱼形图标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大鱼的游动轨迹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开始呈现出不规则的曲线。
这表明它可能已经察觉到了水中的异常。
鱼体微微倾斜,头部朝下,这是典型的觅食姿态。
游速也明显放缓,开始在水层中做小范围的盘旋。
大鱼开始缓缓靠近鱼饵所在的位置。
探鱼器清晰地显示,两者的深度逐渐重合。
30米水下……
鱼体在水中做出细微的调整,鳍部轻微摆动,保持着精准的平衡。这个时候,水下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
大鱼在距离鱼饵约一米处停了下来,身体微微后倾,典型的攻击前准备姿势。
就在这关键时刻,探鱼器上突然出现了另一个信号。
另一条体型稍小的鱼从另一个方向游来,游动的轨迹更加急促,显然也嗅到了食物的气息。
一时间,两条鱼在水层中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原本平静的水下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先到的大鱼明显加快了动作频率,它不再犹豫,迅速向鱼饵靠近。
但后来的也不甘示弱,一个加速冲到了鱼饵的另一侧。两条鱼在水层中形成了夹击之势,它们的游动轨迹在探鱼器上交织成复杂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