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小万,多想想吧,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多。问题不可怕,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讨论这问题了,现在还早,反正你也怕小强,我们就到隔壁的那家人家坐坐。”宋刚说道。
隔壁人家是个只有两个老人的家庭,儿子媳妇都去了广东打工,听说媳妇与工厂的老板有染,对这个家已经是不理不睬了,他儿子也没法子,就在深圳混着日子,几年也没回来了。老两口过的日子很艰难,几乎是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幸亏那两亩地还种的下,口粮倒是够了,他们还有个女儿,可女儿家也是个困难人家。这两口子的柴与油盐,以及其他费用,想弄几个活钱就非常的艰难了。本来,两口子年老了,五保可以吃的,可是,他们有子女,吃五保不符合政策。因此,老人在这条街上是最可怜的人了。
宋刚与小万来到这家人家,老人有几分胆怯,呃呃地招呼客人坐,老婆子客气,虽然茶杯脏兮兮的,但是,这杯茶水还得好好地招呼客人喝。
“老人家,日子过得咋样?”宋刚问。
“不咋的,吃点粗茶淡饭吃得饱肚子的。”老头子说。
“过年买了多少肉和鱼啊?”宋刚又问。
“两斤肉,两斤鱼。没得什么客,只有女儿回来,用不着准备很多。”老人麻木地说着。
“哦,蛮苦的呀。政府给点补助吗?例如慰问金什么的。”宋刚问。
老人突然警惕起来,半天才说:“轮不到我们,我们跟干部没亲没故的,哪有我们的份?都是干部的亲朋好友的好处的事,怎么有我们的份儿。下辈子吧。”
宋刚吃了一惊,这点蝇头小利还这么严重地影响干群关系?心里很不是滋味了,说:“这还要看是不是干部的亲戚呀?”
“唉,我看你们也是见识少,现在哪有不走后门的?我们这类没门路的人,注定是占不到便宜的。从这里过去第五家姓朱的一家人,年年吃得到政府的照顾,他们有门店,有劳力,为什么能吃得到呢?还不是朱书记的远房亲戚?唉,我们也不是眼红,谁叫我儿子儿媳不听话呢?”老人说的有些无奈。
说到伤心处,宋刚赶紧把话给停住了。这时,有两个邻居磨磨蹭蹭地挨了过来,倚着们,来听他们聊天。其中一个是青年女的,颇有几分姿色,另一个是中年女性,嘻嘻哈哈的,似乎很想加入宋刚他们的聊天队伍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