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商量了一阵人事调整的事。
宋刚提议,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作为处、厅级干部培养对象。
汪少华一听,觉得这办法好,在干部培养上可以作为一个亮点,也是市委的一项工作成绩,甚至可以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选拔干部和任用干部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全市的干部队伍一个信号,我汪少华要下大力气整顿和调整干部了,这就是一种压力。给点压力好,当一把手的人都喜欢部下有压力,有压力就好用人,有压力就使得一把手更有威信。
最后,两人一商定,在全市各区县,推选两百名三十岁上下至三十五岁的干部,从这两百人中,优中选优,先提拔三十名科级干部到副处级岗位,特别优秀的可以越级使用。
消息一传开,特别是文件一下发,整个临江市又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动。因为,每一次的变革,都会给一部分人带来一次机会,而另一部分人也就会失去一次机会。这次文件明确规定,将拿出三十个副处级以上岗位,给各区县的优秀年轻干部。无疑,对于年轻副科以上干部来说,这很有诱惑力。而那些已经在市里担任科级或副处级的人,特别是大于三十五岁的来人说,提拔的机会就大为减少。
从这一动作中,人们也嗅到了一丝味道,汪少华准备使用一些自己培养的人了。也有的人认为,这次群体性事件告诉汪少华,依靠过去的官僚机制的老人,是不能真正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的。他需要一批新鲜血液,这次年轻干部的选拔只是一个信号,更大的动作将在后面。
汪少华将去贺新国或郭开兴化,他要成立汪少华自己的班底。这是临江人议论纷纷的主要议题。
市里主要领导又开始忙碌起来,就连人们不太敢接近的宋刚也忙碌起来了。
每天有不少人在打听,某某领导今天有没有空?有没有饭局呢?他们的行踪似乎是被猎人们紧紧盯住了一样,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碰巧”遇见,于是又要被这人热烈地恭维一阵,甚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汇报一会儿工作、思想、抱负。当然,也有更直截了当的,塞上个红包,说:“端午节前没机会见到您领导,这是给您老买粽子的小意思。”
宋刚这些天够忙的了,除了应付每天的日常工作,还得应付那些“碰巧”遇见的许多人,有江城来的人,有梅县来的人,还有其他几个区县来的人。大部分人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都是为部下、为亲朋好友的子女“推介推介”,并且,都会把推荐的人大大地夸奖一番,因为不是夸奖自己,所以,这话很好出口,完全可以把所推荐的人说得天花乱坠,实打实的完人,胜萧何、赛曹参,将来都能成大器。
今天,宋刚又被人“碰巧”碰着了,这人不是别人,他是梅县的老相识刘喜才。他们是在北京“碰巧”碰见的。宋刚想,他们也真够勤快的,竟然追到了北京。
“啊哈,今天怎么这么巧呀?竟然遇见了我们尊敬的市长大人,千里他乡遇故人,今天,我请客了。”刘喜才似乎是贾宝玉第一次见到了林妹妹,喜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