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春光图又被分成上下两部分排在两期杂志上。
总之,苏晴一次投稿解决了报社的三期排版。
后来她拿到样刊后也不得不为报社的骚操作夸了句666.
苏晴投完稿之后就没再搭理这些,她最近是真忙的脚不沾地。
画稿子的时候苏晴还在感慨自己琉璃厂那边的宅子买小了,只够种一棵海棠跟一棵玉兰,虽然还有空地,但种再多的话就太闹了点。
她现在觉得杏花很俏桃花也很美梨花洁白如雪,还有适合秋天欣赏的栾树和枫叶,都想要!
好在这些遗憾在看到金鱼胡同的房子后立马就圆满了。
程开钧买的房子之前应该也被当成大杂院住过,里面还残留着住过人的痕迹。
不过现在房子已经被倒腾的很干净,除了原有的墙壁和门窗地砖,其他的连一块石头都没留下。
苏晴转了一圈问:“你是怎么把之前的住家都请走的?”
京城大部分的四合院都住满了人,就算是后来清退给原主人也有住户赖着不走,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苏晴之前看房子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她嫌麻烦,但凡是需要腾退的都没要。
老程笑笑:“放心吧,保证合理合法,其他的你不用想。你只管按着心意收拾,钱不够了我再想法子。”
“收拾收拾能住人就行了,不过那排临街的房子得给我留着。”
按这个年代的条件,再怎么收拾硬件也就那样了。苏晴也没打算在这上头花费太多,只要住着简单舒服就行。
倒是第一进的倒座房是沿街的不说,跟赫赫有名的东来顺直线距离不超过五百米。想也知道这屋子以后的地理位置多么优越,以后坚决不卖。
让她惊喜的是这院子里竟然有个改建后的户厕,还有单独的下水和化粪池。
要知道苏晴之前买的几个院子都没有厕所,都得乖乖去外面上公厕。这跟有没有钱是不是重生党关系不大。
而这年代的公厕条件,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