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青州大捷,北魏公主请和谈

大殿之中,萧瑾言身着朝服,衣袂飘飘,他缓步上前,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敬意:“微臣恭贺陛下,我父亲于边疆之战,旗开得胜,此乃仰仗陛下龙威浩荡,天威难测,使我军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刘坤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好,萧瑾言,你父亲此番立下赫赫大功,保我边疆安宁,朕心甚慰,定要重重赏赐于他,以彰其忠勇。”

萧瑾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深深一揖,声音诚挚:“陛下厚爱,微臣感激涕零,愿代家父向陛下表达最深的谢意,家父一生为国,此皆出于陛下之器重与信任,萧家上下,誓死效忠。”

刘坤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好,萧家真是满门忠烈,国之栋梁,朕心甚安。”

言罢,大殿内气氛一时凝重而庄严,仿佛连空气都为之肃穆。

正当众人沉浸在这份荣耀与敬意之中时,大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陛下,北魏乐陵公主拓跋柔,不日将至建康,欲与大宋进行和谈。”

刘坤眉头微皱,目光凌厉地扫向大殿门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谁在外面说话?快请进来!”

话音未落,只见一名将士风尘仆仆地冲进大殿,他衣衫略显凌乱,脸上还挂着汗珠,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他跪倒在地,气息未定,却又急切地重复道:“启禀陛下,北魏乐陵公主拓跋柔,正率使团前来建康,欲与我国进行和平谈判,此事紧急,请陛下定夺。”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北魏与大宋,多年来战火不断,如今乐陵公主亲自前来,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转机。

刘坤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未知局势的审慎,也有对和平曙光的渴望。

他缓缓起身,声音沉稳有力:“传令下去,准备迎接北魏使团,朕要亲自接见乐陵公主,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巾帼英雄,究竟有何意图。”

原来,萧成于万军之中,犹如猛虎下山,以一己之力生擒了北魏的主帅——拓跋懋。这位拓跋懋,非比寻常,乃是北魏皇族中赫赫有名的王爷,拓跋柔的亲二哥,其人在北魏军中威望极高,此番被擒,无疑是对北魏的一次重创。

朝堂之上,群臣振奋,庾进更是难掩激动之色,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恭喜陛下,北魏终于在这龙盘虎踞之地低下了头,此乃陛下天威浩荡,令四海臣服之兆啊!”

刘坤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更加深远的布局。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北魏乐陵公主亲临,意在割地求和,换回其兄拓跋懋。此番和谈,非同小可,关乎我大宋之未来,诸位爱卿,何人愿担此重任,出任和谈使者,为我大宋争取最大之利益?”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沉思。

庾进见状,心中已有计较,他向前一步,声音坚定:“微臣斗胆举荐刑部尚书何松之。何大人能言善辩,智慧超群,多次在朝堂之上以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危机,定能不负陛下厚望,为我大宋在和谈桌上赢得更多筹码。”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众人皆知何松之之才,却也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使命,更是关乎国家尊严与利益的较量。谁能出任这个和谈使者,便意味着谁将肩负起为大宋争取荣耀与和平的重任,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

魏无疾缓缓站起身形,声音虽略显苍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老夫不才,愿以身涉险,出任此次和谈使者,与乐陵公主进行谈判。老夫虽年迈,但心中热血未冷,定当倾尽全力,为我大宋争取最大的利益,确保江山社稷之安稳。”

庾进闻言,不禁眉头紧锁,他轻声劝道:“秦国公,您老人家一生功勋卓著,如今已至暮年,何不放下肩上的重担,享受一番天伦之乐?也给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国效力。”

魏无疾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楚国公此言差矣,姜还是老的辣,年轻人虽有冲劲,但经验尚浅,办事难免有疏漏。此番和谈关乎国运,老夫实难放心将如此重任交予他们之手。”

言罢,他的目光在殿内扫视一圈,那是一种深邃而复杂的眼神,似乎在无声地宣告:这功劳,我要定了。

这时,大殿内的气氛愈发微妙起来,魏无疾心中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和谈的较量,更是朝中势力的一次无声博弈。他说什么也不想将这份现成的功劳拱手让给庾进一党,那可是他在朝堂上立足的根本。

刘坤目光深邃,似乎在衡量着每一位大臣的心思。他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诸位爱卿,对于和谈使者的人选,大家还有何高见?不妨畅所欲言,共同为国选材。”

礼部尚书杜玄闻言,向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微臣以为,胜仗既然是萧瑾言的父亲萧成所打,其家族威望正盛,且萧瑾言本人亦才情出众,智勇双全,何不考虑让他担任此任?一来可彰显陛下对功臣之后的器重,二来也能激励士气,让天下人看到我大宋英豪辈出,国运昌隆。”

刘坤直视着下方的萧瑾言,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萧瑾言,你意下如何?”

萧瑾言闻言,身形微微一震,随即坚定地迈出一步,拱手行礼,目光中闪烁着坚毅与忠诚:“微臣愿为陛下分忧,责无旁贷。无论前路如何艰难险阻,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此时,一旁的庾进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焦虑。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下定某种决心,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陛下,微臣还是觉得让何松之去更为妥当一点。毕竟,萧瑾言乃武将出身,擅长的是冲锋陷阵,而非外交辞令。而何松之身为文官,多年浸淫于诗书礼仪之中,口才上定要强过萧瑾言许多。”

刘坤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目光在庾进与萧瑾言之间来回游移,仿佛在审视着两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