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第833章

官运红颜 佚名 1870 字 3个月前

古城改造项目很诡异的出于半停工状态,说是半停工,是因为那些早产的建筑内外装修还在继续。这种为了政绩抢工期的做法很坑爹,商户们怨声载道,很多游客都会爆粗口。

这里现在人流如织,却到处都是打补丁的建筑装修工人,极大破坏了这里的景观。不过随着改造区的面世,诸多的媒体记者开始瞩目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

很奇怪的是,媒体上对这个项目的评价走向两个极端,一面是大加赞赏:“这个项目探讨了一条古城改造的新路。让拥挤的居民和古城的景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是给老城区的改造探索了一条新路。

很多城市的老城区,都是贫民区,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是让老城区的居民,可以不离开老街坊,在家门口就可以养家糊口。很多的古城改造项目,甚至会让一些贫困的居民就此失去自己的住宅。

因为他们拆得起迁不动!很多位于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建成的住宅造价不菲,售价更是达到了天价。那种价格绝对不是贫困户可以尝试购买的,很多人得到的拆迁补偿却是微乎其微。

这项工程以房屋置换的方式,让老城区的居民住上面积翻倍的住宅,尽管政府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应该获得巨额利益的土地出让金更是没有任何收益,但是这个项目却收获了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民心!”

另外一种版本:“这是对燕京古城的践踏,这是对历史传承的粗暴践踏!把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中心区,变成了满是铜臭味的商业街,我们很难相信,这项工程居然获得了政府资金的支持。

我们对古城改造项目小组的成员进行过采访,这项工程是某些人违背市委市政府的意愿,强行推动建造的。这也是这项工程被制止继续的原因,尤其是这项工程的拆迁补偿方案,严重扰乱了燕京市的房地产市场秩序······”

这种相互矛盾到极点的媒体宣传,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华夏的媒体上。华夏的舆论宣传,一向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让一些地方媒体无所适从。

以中视为首的官方传媒,罕见的保持了沉默,这种诡异的情形出现,让无数官场中人浮想联翩。以往和中视保持一致的燕京市媒体,高调批评古城改造项目,并且请来诸多的专家学者为自己引经据典。

对这项工程给予超高评价的,居然全部是境外传媒,但是作为党的喉舌,《媒体参考》,却长篇累牍的连载了境外媒体的评价。这种现象,也让项目组内部吵做一团,几乎一面倒的出现反刘枫的声音。

岳江山书记找来刘枫:“再一次成为焦点人物,怎么一点也不担心吗?”

刘枫淡然一笑:“您老不是早就帮我安排好了后路么?”

“无赖!”岳书记笑骂道,“有些人太急功近利了,这对于华夏来说,是祸非福!你还是好好读你的书,想想怎么样才能低调做官,想通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结业了,否则,你就在这里给我当教员好了!”

刘枫苦笑:“校长,这次真的不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