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就算是马谡所寄予厚望科举,如今也根本不是施行的时候。
除非是马谡准备跟大汉抢人才,否则,以现在交州的人才储备,能有足够的识字之人就算不错了。
邓艾,终究只是一个异数。而且,能有一个邓艾,马谡就该知足了才对。
想明白了这点,马谡不免也是有些无奈。
哪怕马谡是穿越者,却也逃不过自然的法则束缚。
但马谡也知道,这世上本就如此,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真想要在一世之内就把所有事做完,只会让自己成为隋炀帝或是王莽。
顺应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为此,很快,马谡也是重新收拾好心情。
随即,马谡也是重新审视起了自己手中的安南郡国来。
抛却掉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希冀之后,马谡也是很快便找到了安南国的两个痛点:粮食和人才。
粮食自不必多说,邓艾都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而随着与大汉联系的切断,以及交州人口的激增,安南郡国中人才的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
高级别的人才,马谡还能从自己的军中不断培养和挑选,可面向百姓的基层官吏的缺失,却是很难仅靠军中之人进行弥补的,除非马谡把麾下五万大军全都打散了去。
于是,马谡很快也是找到了第二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培养人才。
不求能培养出如同邓艾一般的大才,只要能在乡间进行管理,识得明公文,理得清关系、算得了税收,就足够了。
而培养这样的所谓“人才”,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尽可能普及基础教育。
普及基础教育,这事儿说得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
要知道,即便是在现代社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减免学习的费用几乎是最基本的操作,甚至国家不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未成年人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但即便如此,在那些贫穷的地区,还是有着诸多的未成年人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方式逃避着教育。
原因很简单,还是利益使然。
对于贫穷地区的人们来说,送孩子去上学,即便义务教育全然免费,也依旧是亏的。
你要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在那些落后贫穷的农村里,你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半大的孩子,带着另外几个比他更小的孩子,在家里忙前忙后。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洗衣打扫;再稍大一点的,就可以出去喂鸡喂鸭;再大一些,放牛、割猪草已是手到擒来;甚至再大一些的,便已经可以下地干活了。
可以说,这些城里人眼中的小孩子,在穷人家眼里,就是一个个的劳动力。
而让这些“劳动力”去上学,对于穷人家而言,无疑是极其奢侈的事情。
朝不保夕的穷人家,你要他去看未来?
对不起,他实在是看不到啊!
马谡甚至想都不用想,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在交州、乃至于整个安南郡国。没办法,这里可以说是整个大汉最为贫穷的地方了。
因此,马谡想要完成这基础教育的普及,非得有一番手段不可。
这手段当然不是动用行政或是军队的力量,强制完成。
事实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邓艾早就已经在做了,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是的,邓艾可以将官话的推行与农具的使用结合到一起。
自然马谡也能依葫芦画瓢地将这基础教育的普及跟农具的使用联系到一起,甚至,有着更大权利的马谡,还能直接将他与税收联系起来。
一句话,除了给那些能识文断字之人一个光明的未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那些没有远见的大人们感受到物有所值。
你不是把孩子当成生产力当成工具吗?
没问题,我拿工具跟你换!只要你让你的孩子去学习,我就给你安排牛马耕田。
一匹牛马的作用显然要高过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不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