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此刻的马谡甚至巴不得孙权能够硬抗到底,那样的话,他就有足够而充分的理由,发泄心中的郁结。
但很可惜,孙仲谋并不想给马谡这个机会。
眼看着自己已经被围在王宫之中无法动弹,深知大势已去的孙权甚至都还没有等到汉军劝降的使者到来,便是背负荆条,打开了宫门。
而随着孙权的投降,西、北两门的守将也是纷纷投降。
至此,汉军也是顺利地拿下了建业城,而东吴,也在孙权的请降中,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名词。
有史记之,曰:
公元235年秋,汉丞相诸葛孔明领兵灭魏,身患疾,不能行,暂于邺城休养。
乃遣骠骑将军马谡,领马步军二十余万,南下灭吴。谡乃兵分四路,会攻于吴。
吴之世家门阀乃以建业为饵,胁谡而为城下之盟。
谡弗许,乃四路齐攻。又旬月,南方丹阳、会稽、鄱阳等郡皆定,唯建业城坚未下。
谡乃聚兵而欲摧之,世家门阀惧恐,乃再遣使出城而请降。
会丞相之薨逝,谡心郁结,乃言:要降便降,勿需多言。
使惭且退,而谡亦纠集兵马而欲灭建业矣。
使归,吴之门阀世家乃知汉军之不可欺,遂献东、南二门,而俯首称臣也。
门既献,兵遂进。
未几,即兵围西、北二门并吴之王宫。
权于王宫之内瑟瑟然,遂负荆开门而请罪于谡也。
至此,魏、吴既灭,汉遂再度一统。
或曰,汉失其鹿,而群雄逐之,累年鏖战分三国,而三国终归于汉矣,此天理之循环也。
只可叹,一代贤相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终究未能亲睹三国一统之业。
诚为可惜、可叹者也!
然,诸葛孔明之声名,却不曾因此,减弱半分,虽千万年,亦为人所拜服也。
......
坐在了吴国的王宫大殿之中,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大殿,马谡似乎人生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一时间也是有些迷茫了起来。
直到关兴等小将依次找来,马谡这才找到了自己的未来。
微微叹息中,马谡也是站起了身。
“传令。”看着眼前的众人,马谡也是森然开口道:“东吴众臣,不识天命,顽抗王师,虽终有投诚之举,却令本将抱憾终身,此诚罪不可赦也。命,迁建业及吴郡之所有世家、富户,往关中定居住。”
话音落,一众的汉军将领们也是不可思议地看向了马谡。
没办法,尽管魏军也曾不止一次地迁移过百姓,可那些迁移的都是些百姓而已,这么大规模对富人和世家的迁移,着实是前所未见。
无疑,迁移百姓,自然是要比迁移富户、世家们要轻松得多。
毕竟,没有谁会去在意在迁移过程中百姓的死活。只要不是出现了大批量的死亡,当权者根本不会有丝毫的在意。
可迁移这些世家门阀就不一样了,哪怕只是出现了一个伤亡,哪怕这个伤亡之人是个名不见经传之人,负责迁移的将领恐怕都将遭到责难乃至于报复。
不过,马谡显然并不准备按照世家门阀的待遇对待这些将要被迁移的对象。
甚至可以说,马谡就是要用这一路的艰辛,消耗掉吴国世家门阀的势力。
这未来的鱼米之乡,马谡可不想它继续待在吴国这一群人的手中。
不用说,马谡这么做当然是在打击报复,甚至可以说马谡是在用公器而发泄自己的情绪。
毫无疑问,这样公器私用,势必将成为未来政敌攻击马谡的利器。
一贯小心的马谡当然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更会落人口舌,但马谡必须这样做。
无他,马谡需要以此来自污罢了。
没办法,如果说灭魏,好歹还有丞相在上头遮掩一二,那灭吴,可以说几乎就全是马谡的功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