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三国鏖战洛阳外

但因为这恍神的功夫,大军落入下风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而这样的情况也是一直持续到日落,也丝毫没有改善。

好消息是,经过近一日的鏖战,汉军终究未能突破己方的战线,哪怕是吴军,也是死死地守住了自己的战线;

坏消息是,虽然守住了战线,但联军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要比汉军多得多。

仅仅一日大战,联军方面便是有了七千多的伤亡,而汉军方面则是只有区区四千多的伤亡。

要知道,这首日的大战,联军可是将几乎全部的精锐都派上了战场。

这样的情况下,还不能占据主动权,之后的战斗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了,若是按照之前的测算,汉军只有三十万大军出战,这个结果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若是汉军兵马也与自己持平,那这个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失败了。

不过,人嘛,最不喜欢的就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哪怕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人也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失败不是必然。

至于这次战斗的失利,曹爽也是自然而然地归结到了左翼夏侯霸的身上。

毕竟,在战斗的初期,夏侯霸的愣神与不作为也是有目共睹的。

只是,曹爽也不想想,即便是夏侯霸没有愣神,即便是他的左翼正常发挥,难道联军就能够压制住汉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只可惜,好不容易找到理由说服自己的曹爽显然是不会多问这一层。

倒是一旁的陆逊,对此倒是洞若观火。

只可惜,他什么也做不了。

难道因为打不过就不打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哪怕只是借由魏军的手,消耗掉更多汉军的军力,对于东吴而言也是好事。至少,又能让东吴多苟活几年。

是的,隐隐的,陆逊已经有些不对此战抱有胜利的希望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陆逊就已经放弃了挣扎。相反,在鸣金收兵后的第一件事情,陆逊便是向后方求援。

如果说,魏、吴联军还有一丝战胜的可能。

那一定是建立在有着足够后续援军的基础上。

这一点陆逊明白,曹爽的心中何尝不清楚。

也因此,在勒令夏侯霸做出深刻检讨的同时,曹爽也是将夏侯霸之懈怠作为导致大军陷入下风的原因与那求援的军报,一起上报给了邺城。

战略上,魏、吴联军除了增兵之外似乎也别无选择。

而在战术上,曹爽也是试图进行一番调整。

既然夏侯霸所部不适应与郭淮所部交战,曹爽也是试图让夏侯霸与陆逊所部互换防区。

只是,这样的想法却是遭到了陆逊的强烈反对。

原因也很简单,经过一日的血战,不管是夏侯霸所部还是陆逊的吴军,都已经渐渐适应了自己所处的位置。

贸然进行互换,只会削弱己方的战力,反而有着大风险。

而且,联军这边可以互换,汉军那边互换起来岂不是更加方便。

这样换防,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对联军有害。

陆逊的一番说明之后,曹爽倒也觉得有理,于是也不再提及互换防区之事,只是严令夏侯霸所部,不得再有任何的迟疑。

而深知自己理亏的夏侯霸也不废话,当即便是立下了军令状。

同时,回到军营之后,夏侯霸也是立即在自己亲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督战队,准备以铁血治军的手段彻底避免再度发生迟疑枉顾的情况。

显然,夏侯霸也没有意识到,真正令大军陷入迟疑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