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里必须没这条,但现实里却必须有这条。
剧本里有这条,子龙将军势必不会同意配合演出;现实没有这条,马谡也无以服众。
毕竟,大军这才打了一场胜仗,仅仅因为尚未造成后果的轻敌之心就重责众将,难免令众将心中不快,甚至心生怨怼。
但马谡作为主将,这一亲自领刑,那可就不一样了。
再要面子,你的面子比主将还要重?更别说,马谡对自己的惩罚还是双倍于其他人。
经过这一番的“折腾”,马谡也是终于将汉军从骄兵必败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旋即,马谡也是带着兵团主力缓缓绕道河东,为攻略曹魏河内之地做好准备。
也就在汉军的进军途中,长平大败的消息也是插上了翅膀飞似的传回了魏都邺城。
而随着败报的到来,整个邺城也是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之中。
没办法,这可是魏军最为精锐的二十余万大军,也是寄托了包括曹叡在内的所有魏国人希望的二十多万大军。
可是,就这样的一支军队,却是在长平之战中一战尽墨。
这让魏国的君臣们如何能够接受。
当即,便有御史大夫弹劾起了此战的主将司马懿。
是的,如今的魏国朝堂,面对大败,不是想接下来要怎么办,而是追究责任。
这固然已经是亡国之兆了。
更要命的是,这责任还被追究到了双双殉国的司马懿父子身上。
这简直就是在打那些爱国将领们的脸。
一旦坐实,可以想象,根本不会再有人为魏国卖命了。
可是,御史大夫的追究还真就不能说是错。
毕竟,如此的大输溃败,必须有人担责,主将背锅那也是自然之事。更别说崩溃,还是从司马昭开始的。
或者,换个说法,如果此战的责任不是司马懿父子,那还能是谁?
曹氏宗族硕果仅存的大将曹爽吗?还是一直奉命而行的孙礼和王双?抑或是做出野外决战并打造了骑兵的曹叡。
显然,这一个个人都不合适。
曹爽自不必多说,虽然他不奉将令便私自撤退,着实是坑了友军一把,但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及时撤退,才给魏国带回了一万多的兵马。
而孙礼和王双十数万人的部队,却也只带回了不到两万人。
仅从这一点来说,你就很难归罪于曹爽。
更别说,归罪于他,曹氏宗族还怎么维系在军中的特殊地位,还怎么平衡各个世家门阀。
归罪给孙礼和王双?且不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司马懿的授意,根本背不起这个锅,更重要的是,日后抵挡汉军,却还要此二人陷阵,旁人也不敢得罪死了。
恰好,司马懿三父子,都已经战死沙场,偌大的司马家,只剩下一个司马孚苦苦支撑。
可以说,此刻的司马家才是最弱的一方。这样的情况下,不给司马家落井下石,那还是世家门阀的作风吗!
这或许也是司马懿想方设法想要回返邺城的原因。
只要他不死,邺城的大人们就得掂量掂量万一日后司马懿的重新披挂上阵的可能性。
只可惜,终究司马懿还是没能闯过长平这一关。
自然,曾经的荣耀也就将变成根根利箭重新刺回了司马氏的身上。就好像,这一切的错误,都只是司马懿一人之错一般。
好在的是,曹叡终究还算是一个明主。
其自然也是知道一旦给死去的司马懿定上一个罪名,会是多么轻易的事情,也更知道,这件轻易的事情之后,自己和大魏将要失去些什么。
显然,如今已经是风雨飘零的魏国已经再经历不起这样的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