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当年的关将军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东吴这群鼠辈到底在图啥?!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东吴图的就是眼前的利益,不管当年的荆州,还是今年的扬州,东吴都是在拼命地想要扩充自己。
这样的想法与行为本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放在了大环境中,却有些得不偿失了。
应该说,这样的行为,若是换在了一个偏将军的身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换在一个君主、一个国家的身上,就太有些鼠目寸光了。
不过,就像是凡人无法理解天才的世界一样,天才往往也没法理解凡人的世界。
最终不过是让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罢了。
好在的是,曹叡到底是曹叡,作为能够压得住司马懿的一位君王,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却是并没有慌张,更没有急吼吼地叫停长平之战而去救援扬州。
相反,曹叡在之后的决断之中,也是表现出了一名君王该有的冷静与沉着。
曹叡很清楚,看起来扬州那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危险至极:一旦扬州丢失,东吴极有可能沿着青徐二州,直插自己的冀州大本营。
但实际上,不说青徐二州了,就单单是扬州就够东吴打一阵的了。扬州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兵力的,更别提东吴还要穿过青、徐二州,才能威胁冀州。
要知道,曹魏在这片区域已经经营了数十载,根本不是区区东吴数万之军就可以轻易占领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扬州毕竟只是扬州,即便丢了也就丢了,只要不能直抵冀州,就不过是芥藓之患。
相反,长平之战,集结了敌国几乎全部的战力,一旦失败,不说大魏就要亡国吧,也势必让大魏进入慢性死亡之中。
孰轻孰重,曹叡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在心中有了成算。
而这才是一个君王应该具有的战略眼光。
于是,基于对两个战场重要性的判断,曹叡也是果断地下达了三道命令:
第一,洛阳方面集结的一万五千兵马,除了三千必要的侍卫之外,全数立即开赴长平战场,支援并敦促司马懿尽快对当面之汉军发起最后一击,以抽调部分兵马东援扬州。
第二,任命已故的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为杨州刺史,贾混为豫州郡尉,统一节制扬州、豫州之兵马,对吴军实行节节抗击,迟滞吴军推进之速度。
第三,任命臧霸之子臧舜、臧艾为征东、征南将军,于青州军屯之中,择青壮而建青州军三万,由冀州提供甲胄武器,即刻南下驰援扬州。
这第一条命令自不必说,因为扬州战场的开辟,曹叡也是敏锐地感知到,长平之战已经不能拖了。
很简单的道理,虽说此刻的扬州之患不过是芥藓之患,但若是长时间拖下去,可就不一定了。毕竟,小病不治,也是会拖成大病的。
曹叡当然知道司马懿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也知道司马懿藏着虎骑始终未出,就是要等汉军精锐尽出,再给予其致命一击。
只可惜,现在的魏国已经等不及了,哪怕效果稍微差一些,让汉军得以保存一部分的兵力,曹叡也必须让司马懿快速结束战斗了。
而为了给司马懿争取结束战斗以及调兵东援的时间,曹叡也是果断启用了已经离世的贾逵的两个儿子。
无他,就是要利用贾逵在豫、杨二州的威望与人脉,发动两州内的门阀世家,阻止住吴军的推进。
至于最后的青州兵,则是曹叡给自己和冀州买下的保险。
要知道,青州兵虽然自曹老板离世之后便是卸甲归田,但实际上青州地域一直都还是百万黄巾的独立王国。
而臧霸作为这百万黄巾的话事人,虽然已死数年,但其儿子还在。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叡相信,只要给其配发足够的粮饷军械,拉出来一支队伍应该不成问题。
万一长平之战因故拖延,这支青州军就将是阻挡吴军北上的最后底牌。
安排好三路大军,曹叡自己也没有再继续在洛阳督战,而是带着剩下的兵马回返邺城。
这样很好理解,随着东吴兵出扬州,邺城势必很快会收到消息。
而若是此时,曹叡不再邺城,天知道那些汉朝的遗老遗少们会做些什么。
不论如何,此刻的邺城不能乱、冀州也更不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