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不必说,即便赢了,马谡也根本不想占领;而并州光是补给线的问题,就足以让马谡放弃了。
而且,对于汉军而言,只要拿下了上党,并州便被彻底隔绝了与中原的联络,成为飞地的并州不归附也得归附;
相反,若是直接攻打并州,即便拿下了并州,汉军想要占据天下之脊,也还要继续攻打上党。
应该说,司马懿所设定的两个决战战场,颇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了,无论洛阳或是并州,都不是马谡和大汉的最优解。
唯有上党,才是马谡和大汉的第一目标。
很显然,双方各自预设的战场,自然是更有利于自己的。
于是,如何迫使对手进入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预设战场进行决战,也就成了这决战之前的预演。
而马谡想要将魏军拖入上党决战,其关键,不在其他,正在于并州与司州的交界处——界休城。
只要拿下了界休城,魏国并州军军南下司州(平阳郡、河东郡)的路途。随即汉军挥师东向,为了避免并州成为飞地,魏军只能退入上党与汉军决战。
可以说,拿下了界休城,汉军就能彻底地掌握此战的主动权。
在开战之初,马谡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才有了吴懿与郭淮的交替前进的命令。
马谡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着魏军反应不及之时,快速地打通河东、平阳两郡,打通到并州的通道,并占领界休这个战略要地。
很明显,为了这场战争,马谡的确做了足够多的准备。
反观司马懿这边,从其对汉军决战战场的误判来看,其对于此战,实际上是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
这倒也不能怪司马懿,毕竟,司马懿在征讨下辽东之后,便在朝堂上偃旗息鼓了。尤其是这两年来,司马懿很明显受到了来自曹叡的打压。
这也很好理解,司马懿能力再强也不姓曹(夏侯)啊!
而曹叡也是有意识地在培养以曹爽为主心骨的第三代宗室中坚力量。
可惜的是,丞相并没有给曹魏太多的时间。而曹爽等一系宗室新一代的力量,显然还没有展现出来。
随着丞相调动着整个汉朝的军队,司马懿也是终于被曹叡重新唤醒。
在曹叡的这般操作之下,司马懿自然是失了先手。
而高手博弈,往往就在毫厘之间。失了先手的司马懿被马谡所压制,倒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然,虽然出手仓促,但司马懿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
除了将张郃和曹爽被派往了并州之外,司马懿也是严令河东郡蒲板、郡治所在的安邑以及河东郡与平阳郡的交接处的临汾,以及平阳郡的郡治平阳城全部做好迎敌准备。
甚至司马懿还当众下达命令:上述所有城池,若发现了汉军出现,务必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汉军、停滞汉军。
司马懿的这道命令,怎么说呢?
只能说聊胜于无。
可是,司马懿有错吗?
当然没有错,事实上,从最不起眼的蒲板城,到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安逸,再到临汾河而建的临汾,以及平阳郡的重镇平阳城,它们都曾经是抵御秦国东进的重要据点,每座城池都有着坚固而高耸的城墙,而在那城墙之下,更是埋葬过无数秦军锐士的尸骨。
可以说,上述的每一座城池,都写满了故事。
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当年的秦国,走完这条路尚且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如今汉朝想要速通河东和平阳,那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汉军有着投石车这样的利器存在,不说这些城池能拖住汉军一年半载,但至少拖住个一两月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世上的事,最怕的就是惯性思维。
司马懿光是记得数百年前这些城市是怎样挡住了秦军的脚步了,却忘记了,历史的书写者从来不是山川河流与高耸的城池,而是人!
当年的河东与平阳郡,固然牢不可破,可那是因为此地乃是四战之地,连年的征战,锻炼出了无数的精锐士卒,这才让这片山水变成了堡垒所在。
可如今的河东与平阳,早已经不复当年的场景。
作为魏国的腹地,此地承平日久,可谓是将无战心、兵无战力,想要以这样的城池挡住汉军的脚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在司马懿得知蒲板城附近出现汉军踪迹并下令沿途各城严守城池的同时,实际上吴懿已经率领大军发动了对蒲板城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