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汉军的战略欺骗

有诸葛瑾在,很多时候,陆逊只要吩咐诸葛瑾去完成就可以,倒是并不要再去与其他的将领再做沟通。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瑾的到来,实际上是帮着陆逊的也说不定。

当然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毕竟大汉也好魏延也罢,都没有想过要进犯江夏的意图。

而在吴军行动的同时,魏国朝堂,倒是没有那么快的行动,反而是陷入了一阵激烈的讨论。

其中讨论的重点,当然是汉军下步行动的方向。

是的,虽然汉军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明里暗里地明示暗示了其即将从襄阳东出的想法,但这些行为,却还是没法让魏国断定汉军的意图。

尤其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在沉寂的关中与热闹的襄阳之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根据自己与汉军交手的经验,司马懿也是在心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是可能的,越是不可能;越是不可能的,越是可能。”

按照此推论,很显然,汉军真正进攻的方向,可能不在襄阳,而在函谷关。

应该说,司马懿到底是司马懿,仅仅是凭借着并不算完整的信息,竟然就猜到了大汉的真实意图。

要命的是,司马懿虽然猜到了汉军将兵出函谷的情况,偏偏这样的判断和猜想,还没法跟别人诉说。

怎么说?

魏延都被人家调来了荆州,再加上络绎不绝的兵马哪怕司马懿兀自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又有几个人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虽然自忖说服不了众人,但司马懿倒也并不气馁,甚至也并不担心。

原因很简单,自己根据经验,汉军不管是从荆州北上还是从函谷东出,其最终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逐鹿中原——拿下洛阳这块膏腴之地。

是的,虽然司马懿根据自己的经验,果断地判断汉军出兵的方向,却依旧误判了其出函谷之后的攻击方向。

这当然也很正常,毕竟,在膏腴一般的中原与只有漫天风沙的并州相比,是个人都知道应该往哪打啊!

没办法,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更是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秦国已经有过率先垂范,但从曹魏和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当年的秦国之所以不取洛阳,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取,而只是因为他们暂时不想与天下六国为敌。

随着长平之战告捷,转过手来,秦国就灭了周王室,吞九鼎而纳洛城。

而如今汉朝与魏国之间,早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攻洛阳,不会让仇恨增加半分,却能让对手大伤元气;不攻洛阳,不会让彼此有任何有任何的好感,却是放过了对手一马。

因此,曹魏和司马懿判断,汉朝进攻的方向为洛阳地区,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当然了,洛阳地区地处平原,最利骑兵驰骋。于是,从一开始,洛阳地区就是曹魏和司马懿都认可的决战地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曹魏高层和司马懿的心中,也更愿意在洛阳地区与汉军决战。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曹魏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偏偏,汉军的主攻方向却是在现代人马谡的带领下,做出了与所有人的想法都截然相反的决定——向北进攻,夺取上党。

基于其错误的判断,司马懿也是果断左右了曹魏的兵力布置:不仅亲自来到洛阳坐镇,更是将包括虎豹骑在内的重兵,全部集结到了洛阳地区。

而为了确保此战的胜利,曹叡也是果断派出使者向东吴联络,要求其侧击汉军之襄阳城。

曹叡当然不是妄想吴军能攻对襄阳城能有什么威胁,但只要吴军能够出兵,对于曹魏而言,便已经是胜利了。

一来,吴军再弱,也能在襄阳地区牵制住汉军的一部分兵力;二来,吴军出击,就可以解放自己在扬州一带的兵力。

这一来一去之间,少说能值七八万大军。

而为了这七八万大军的空间,曹叡甚至已经做好了给东吴割肉的准备。

可偏偏,东吴对此简直不要太配合。

根本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孙权便已经将自己的安排和盘托出,甚至是央求曹魏随时准备南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