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内遇瓶颈即外扩

不是赵云赵老将军更是何人。

是的,本应驻守在襄阳的赵云也被丞相调回了长安。

自然,在襄阳那边,丞相也已经做好了安排,已经结束了荆南战事的关兴,已经回到了襄阳,负责担当驻守襄阳的任务。

而在此刻的朝议中,由赵老将军来抛砖引玉,显然是要比马谡更加合适。

要知道,如今的马谡,已经不是当日的马参军,而是大汉的后将军,当之无愧的军方第二人。

很多时候,马谡的想法与意志,几乎就代表着丞相和汉军的想法与意志。

反倒是赵云赵老将军,既不怕丢了面子,也更不怕丢了出征的机会,还没有太多的负担,简直是抛砖引玉的最佳人选,甚至满朝的文武都没赵老将军更加合适的。

这或许也是丞相不远千里也要将赵云给调回长安的原因之一。

“赵将军请说。”还不待丞相答话呢,上首的刘禅便已经开口了。

闻言,丞相也是乐得微微点头。

当即,赵云也是抱拳而立,道:“如今我军据函谷之固,雍州已成铁桶之势,虽以曹魏之强,难于进攻也。唯荆州之地,虽经累年吞并荆南所部,却仍处四战之地也。

北面,曹魏随时可自樊城起兵南下,东面吴军可自江夏起军向西,两军夹击之下,我襄阳城难于招架。

而我汉军主力,具在关中,欲要援荆,需要自上庸而入,非月余不可至也。

因此,荆州,实乃我军之破绽所在。”

闻言,众将也是纷纷点头。

“子龙意欲如何破之?”丞相随即也是问道。

“末将以为,可令少量兵力军屯函谷,以据曹魏之西进;以主力而至于荆州。”赵云随即也是继续说道:“仍旧以少量兵力据守襄阳,以绝魏军之南下,而以主力大军东出,攻江夏而入扬州,席卷江东,攻略吴境。

则江南半壁江山尽归于我手,可与曹魏隔河而相对。待来年,函谷、荆、扬三路齐发,一战可定天下也。”

应该说,赵云的战略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先弱后强,也是一贯的作战思路。

当然,这个战略最大的好处,便在于避免了在与曹魏的交战过程中,东吴再度背刺的可能性。

只此一点,就很具有诱惑力。

而更重要的是,赵云此战的方略可谓是很对荆州派和元从派系的胃口。

元从派自不必多说,仅仅拿回了荆州可不算给先帝和关将军报仇了,只有把东吴彻底掀了,才算是给先帝和关将军稍稍报仇雪恨了。

至于荆州派,因为赵云是要从东向西打,势必要以荆州为基板。

如此一来,大汉大量的物资势必要向荆州倾斜,这对于自己的家乡荆州的发展,显然是极其有利的。

自然,荆州派与元从系对赵云的提议也是赞赏有加。

不过,既然有人赞赏,就势必有反对的。

而这其中,既有站在派系利益上考虑的,但更多的却是站在了战事的角度上来反对的。

“赵老将军。”微微躬身间,吴懿也是不出意外地站了出来,道:“若是陆地决战,下官绝对相信,吴军绝非我军对手,可若是进攻江夏,势必要正面面对吴军水军,我军是否已经准备妥当了?此不可不察也。”

“然也。”一旁的吴班也是立即出声道:“据下官所察,近年来,吴军几乎全部重心都在江夏,光是江夏之水师,人数便恐在五万上下,加之步卒,其兵力更在十万以上。而我军近年所扩充军队,水军不过堪堪万人而已,此自保有余而进取不足也。强行开战,恐步赤壁之后尘也。”

“昔日之赤壁,曹操由北而向南,而如今之江夏,我军由西而向东,此不可同日而语也。”眼见着赵云被围攻,当即便有元从一系之人出面反驳道。

“有何不同?同样的水军羸弱,同样的长江天险,若说不同,或许我军兵力不足当年曹军之泰半,才是最不同之处吧。”吴懿当即也是再度反驳道。

闻言,元从与荆州一系之人刚想要再度反驳,却是被丞相给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