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停下笑声,丞相随即也是恢复了严肃的面容,随即便与马谡说道:“其实此次叫你归来,也正是为了此事。”
听着丞相的话语,马谡也是立即认真了起来。
“正如你所说的。”丞相随即也是继续说道:“大汉在极短的时间内拿下了近乎两州之地,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原魏国官员又跑了一大批,即便没跑的,也不敢轻易任用。因此,多地的大多数官吏身兼数职,也根本管不过来。”
“大汉迫切地需要新鲜的人才。”丞相随即总结道。
说罢,丞相也是目光灼灼地看向了马谡,似乎是在等待着马谡的答复。
只可惜,马谡虽然明白了人才的缺口问题,却着实是不知道丞相需要他怎样的回复。
毕竟,马谡虽然已经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但对于朝内的政事,马谡一直都没有怎么参与。
既算是避嫌,也是因为马谡的一颗心全都用在了对付曹魏上了,根本没来得及顾虑朝内的事情。当然,在潜意识里,马谡也一直认为,有丞相在,朝内就翻不出浪花来。
一直以来,丞相也都是一言而决,并没有让马谡操过心。
只是,这次却有不同。
说句不好听的,丞相已经年近古稀,这次人才选拔的政策,在丞相手上实际上能执行的年份就那么几年至多十年罢了。
而一个政策,除非是恶得不能再恶,否则在它的头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间,大约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换言之,这个选材之策的好与坏,对丞相而言,真的并不重要,更多的还是影响马谡这一代。(如果马谡能安全接任的话)
这也是丞相必须让马谡回来这一趟的根本原因。
见马谡并不明白自己的想法,丞相也只能继续解释道:“所谓选材,无非两种办法而已,一是察举制,一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由来已久,你自当也知道。只是,如今门阀盛行,若继续依此法,恐怕已经无法发觉人才。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所施为之制度。虽然暂能举荐寒门之士,然若干年后,此法于下层百姓之封锁,恐更胜于察举之制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闻言的马谡也是下意识地说道。
听着马谡之言,丞相也是惊讶地抬起了头。
没办法,马谡这话对九品中正制总结得实在是太精确了。
“不想幼常居然对魏国之九品中正制还有所研究?”丞相当即也是夸赞道。
“偶尔、偶尔。”马谡不由得也是再度挠头道。
这个功劳,马谡可不敢冒领。毕竟,他对于这九品中正制其实并没有多少研究,只是这句话,在后世实在是太如雷贯耳了。
只可惜,马谡的谦虚之言,丞相却不认。
随即,丞相也是继续追问道:“如此,幼常还是建议继续沿用察举制吗?”
面对这个问题,马谡几乎是要脱口而出“科举”两个字。
看着丞相颇为严肃的眼神,马谡也是猛然意识到,这次自己的回答,极有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大汉的走向。
而那“科举”二字,也是生生地被卡在了马谡的喉咙之中。
没办法,政治不是数学题。
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会就是会,不会就只能写个“解”。
可政治不是,对的答案,在不对的时间便是错,相反,错误的解答,在正合时宜的时间,便是最佳的解答。
科举当然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甚至即便到了千年之后的现代,科举也依旧以不同的形式为国家选拔、输送着人才。
只是,未来的答案,却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天下。
这一点,杨广和他的大隋,便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说杨广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所提出的科举制度,绝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无他,这一条乃是动摇了门阀世家的根基,门阀世家们能容下隋杨的天下才怪了。
其后的唐朝,虽然也依旧延续了科举。可唐朝的科举,更多的只是给门阀世家子弟出仕的一个合理证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