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然领兵迎战的同时,位于中军的吴王孙权也是为后方汉军的攻势所惊。
没办法,那呜咽的号角声与震天的喊杀声,别说是孙权了,就连江陵城内的汉军将士们也是听得一清二楚。
尽管身后的汉军声势浩大,但孙权却也一点不慌。
毕竟,汉军再如何,也不过堪堪万人,而孙权自忖有大将朱然在后,更有足足两万大军跟随,汉军想要突破,根本毫无可能。
因此,虽然在第一时间,孙权就知道了汉军来袭的消息,甚至已经亲自感受到了来自汉军的“热情”,但孙权依旧是不为所动,并没有撤回攻城的兵马。
直到朱然求援的信使抵达中军,孙权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是的,尽管朱然已经发出了求援的讯息,但孙权首先想到的不是增援,而是责怪。
毕竟仗都还没打呢,仅仅是因为敌人的一面大纛、一个名字便慌了神,乃至于直接请求援兵,这对于军心士气的打击,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要不是后方大战一触即发,孙权甚至要下令申斥朱然一番了。
自然,怀着这样的想法,孙权也是不可能直接就应其所请,派出援军。
当然,就算是孙权想要派援军,短时间内也是做不到的。
很简单的道理,主力大军正在攻城,要撤回部分的兵力,即便是最近的北城,也需要时间。
因此,如果非要派出援军,孙权只能是安排自己仅剩的中军精锐前去援助。
这样一来,孙权的身边可就真的空了。
无论何时,主将身边的空虚,都是战场大忌。
尤其是在后方已经发现了汉军的情况下,若是后军顶住了汉军还好说,若是顶不住,那恐怕连孙权自己,都要成为汉军的俘虏。
只是,孙权这边派不出援军,可就苦了前线的朱然了。
只有上了战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名将所能带来的压迫感。
当然,这份压迫感也不仅仅来自于魏延,其麾下数千精锐的战力也着实不容小觑。
几乎在交手的一个瞬间,朱然就知道,这伙汉军不同寻常。
其锋也利,以魏延为首的锋矢,几乎瞬间就将吴军的阵线进行了切割;
而其后的汉军,更是配合十分默契,根本没有给吴军任何修复阵线的机会,立即便顺着被锋矢切开的缺口杀入;
三五成阵的汉军,很快又将缺口扩大开来,迫使魏军向后撤离,以免直接汉军洞穿。
明明自己有着数倍于汉军的兵力,可在这不过数千的汉军面前,朱然分明感到自己的两万人马根本不是其对手。
随着汉军的冲杀,吴军几乎是节节后撤,根本没有任何的反击的余地。
不过,这样的战斗,朱然虽然是有些憋屈,却并不是不能接受。
朱然的心头很清楚,只要挺过了最初的两刻钟的进攻,以汉军的兵力,其后的进攻力度只会越来越低。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上的增援也将抵达,那样一来,就更没问题了。
因此,为了能挺过魏延最初的进攻势头,朱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就连自己的亲兵也都填了进去。
很显然,在朱然近乎疯狂的兵力投入之下,魏延的进攻还真的渐渐被遏制了下来。
无论是突破的速度还是推进的速度,都渐渐地被吴军用人头的优势给缓和了下来。当然,与此同时,朱然手中的牌也几乎用尽,就差自己上阵搏杀了。
朱然知道,只要不出意外,剩下的无非就是兑子而已。
哪怕是二换一,最后的胜利也将属于吴军,更何况,自己身后还有数万大军的撑腰。
朱然甚至幻想着,汉军的主将在看到突破无望之后,会选择主动的撤退。
这当然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幻想,却是导致朱然误以为仅凭自己和手下的两万大军便足以守住汉军,因此,对于请求的援军迟迟未到之事,朱然倒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只是,在所有人都觉得不会发生意外的时候,意外万万如期而至。
是的,就在朱然为自己接下了汉军最强的冲击而感到兴奋之时,呜咽的号角声却是再度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