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曹休所部以主力阻击,恐怕也根本挡不住这支归心似箭的吴军。
更别说,按照时间,若是不能在江夏郡将吴军挡住,即便是邺城方面立即答应了曹真所请,再将命令下达给曹休,其所部几乎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吴军的去路之上。
曹真显然也很明白此战的关键所在。
在做出了决定之后,曹真也是立即带着区区二十亲卫,轻装快马便赶往了江夏郡云杜城外的大营之中。
是的,曹真要亲自指挥这场阻击战。
这也就是曹真这样曹氏宗族的将领了,换了其他的将军领兵,即便是有心将吴军留在荆州,也断然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至少,司马懿绝不会如此。
从这一点来看,曹叡将曹真和司马懿调换,的确还是有些道理的。
把外姓人放到必须拼命才能活下去的地方逼着他拼命,把自己人放到更广大的舞台,让他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想来曹叡即便在现代也会是很合格的资本家吧!
当然,曹真的险自不会白冒。
随着曹真的到来,云杜城外的魏军迅速开始了收缩,便沿着云杜城西南防线开始建造壁垒。
魏军的大动作自然没有逃过城内吴军的视野,看着魏军从城北撤离,这本是吴军撤离的极佳时机,但问题是,此前的吴军几乎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无他,被张郃的骑兵给冲击的。
在没有确定张郃骑兵位置之前,朱桓是真的不敢轻易出城。
好不容易探知了张郃所部已经南下的消息,朱桓却猛然发现,南面的魏军似乎并不是在阻击自己的,或者说,并不是仅仅为了阻击自己的。
因为魏军不仅在朝北的方向上设立了壁垒,朝南的方向上也增设了许多防具。
南面,只能是阻击江陵城的部队了。
瞬间,朱桓便是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魏军钓出江陵军的鱼饵。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朱桓立即趁着魏军撤围的空隙,迅速向东,而朱然则是立即回转江陵城。
如此一来,不仅朱桓所部能够跳出包围圈解救建康之危,而江陵城也将无虞。
可问题是,朱然不敢赌啊!
尤其是在吴军机动性远不如魏军的情况下,一旦朱然掉头回城,朱然是真的怕魏军一口将朱桓所部给吃掉啊!
甚至稍稍晚一点,朱然都怕魏军建立起足够深厚的防御工事彻底隔绝两军。
而受限于交通,朱桓也根本无法及时地通知到朱然,魏军撤围的消息。
于是,朱然既然已经出城,那便只有一条路,尽快与朱桓所部汇合。
而眼见着魏军已经开始准备阻击,朱桓自然也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摆在朱桓面前的也就两条路,要么立即东撤,至少可以保存手下的近十万大军,并解救建康的危机;要么立即对尚未成型的魏军营地发起进攻,以接应朱然所部。
选择前者自不必说,自己不仅不需要担什么责任,甚至还能混个救驾有功,至少也是功过相抵了;
而若是选择后者,虽然有可能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吴军的实力,但更有可能连自己带着朱然所部,全都被魏军彻底包围在江夏境内。
那事情可就彻底地一发不可收拾了。
自己和朱然所部被围也就算了,建康怎么办?
想及此处,朱桓的心中实际已经有了决断了。
最后看了一眼南面的壁垒,朱桓也只能在心中长叹了一声:“传令诸军,立即整备,半个时辰后,全军向东。”
是的,在魏军几乎疯狂的计划面前,朱桓虽然已经猜到了魏军几乎全部的谋划,却还是选择了退缩。
不是每个将领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也不是所有的将领都有舍己为人的义气。
更何况,此时的战况来看,朱桓的选择也不能算错。
只能说,曹真比朱桓要更狠!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