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会,哦,不,应该说是一次艰难的抉择随即摆在了朱桓的面前。
最稳妥的办法,朱桓可以带着夷道的援军迅速回援建康;
最激进的想法,朱桓可以领着手下的数万大军反包围江陵城下的魏军,配合江陵城内的朱然所部,前后夹击魏军。
稍折中的办法,朱桓也可以带着部队,进逼襄樊,迫使曹魏撤军。
似乎无论朱桓怎么选都是对;
又似乎怎么选,都是错!
稳妥的办法,稳妥的只是朱桓和健康,但这无疑是将江陵城的朱然给卖了。
虽然江陵城的城防牢固,但在魏军十数万大军的围攻之下,能不能坚守住,谁也不知道。哪怕是朱然已经有过坚守江陵城的成功经验在先。
不过,当年的朱然能以五千卒守住数万魏军的猛攻,却不代表此时的朱然也能凭借着手中七万兵马挡住曹魏十五万大军的猛攻。
何也?
原因很简单,此时朱然手中的兵力要比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时多出十倍不止,可实际上此时的情况比之当年还要不如。
首先是,外界通道与援军的问题。
黄武二年的时候,在江陵城的外围,可是有着看诸葛瑾、潘璋、孙盛等一众吴军名将依次登场,而仅仅是最先抵达江陵城南江心沙洲的孙盛所部便有足足万人。
甚至,对于江心沙洲这个江陵城的对外通道的争夺战,比之攻城战还要激烈。
而如今,江陵城的外围通道早已经被魏军占领,一旦朱桓率军离去,江陵城的外围可就一点牵制的兵力都没有了。
这样的情况下,吴军内部难免心生绝望。
而一支看不到希望的军队,其战力的削弱可想而知。
一边是可以心无旁骛的魏军,一边是看不到希望的吴军,这一增一减之间,战力的差距又何止累万之数。
其次,便是军心士气的问题。
当年的吴军可是刚刚经历过了夷陵大战的胜利,可谓是士气正盛;
而此时的吴军却是刚刚经历过进攻永安失败,建康被围的危机,更被魏军围困了十数日,士气肉眼可见地低迷着。
最后则是战力的问题。
兵力不等同于战力,当年朱然手中的五千大军那可是一等一的精锐,而今日朱然手中的部队却是名副其实的二流部队。
无他,为了打赢石亭之战,孙权早早地便是将国中精锐抽调到了扬州,也就是朱桓手中的那支部队。
这也是孙权没有直接调动荆州军团去进攻永安,而是不远万里,从扬州调兵的原因。
有这三点在,看似牢不可破的江陵城,还真的没有那么好守。
那既然江陵不安全,那激进一点,朱桓带着部队反包围魏军,或者围魏救赵,直接反攻襄樊,行不?
若是朱桓的兵马尚在一月之前的状态,这两策当然是可行的。
可问题是,此时的朱桓已经在永安城前鏖战旬月,兵力、战心都损失巨大,甚至连朱桓自己的中军精锐都损失惨重,这样的状态下,继续去进攻魏军,这简直就是在找死。
更何况,蜀汉虽然给了朱桓部分的粮食,但为了避免朱桓翻脸不认人,蜀汉的粮食乃是三日一送,即便是朱桓将秭归和夷道移交给了蜀汉之后,也不过换到了旬日的粮秣而已。
这点粮食,几乎堪堪够朱桓所部抵达建康的。
甚至,朱桓想在夷道休整两日,都需要精打细算一番。
因此,算来算去,看起来已经解放了的朱桓所部,所能做的,却也仅仅是尽快回援建康而已。
想明白了这点,朱桓也不再犹豫,仅仅在夷道城内休整了一日之后,便果断率领全军向东行军。
只是,打死朱桓也想不到,他的匆匆离去,却是正中了曹真的下怀。
消息传到了曹真的大营之中,曹真也是兴奋异常:“总算是把朱桓给钓出来了。”
不仅仅是曹真,在场的诸多魏将们也都一脸兴奋的模样。
是的,之所以让开秭归、夷陵,曹真就是要将朱桓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