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关中荆州互换将

一番交代之后,便是将自己的帅印连同司马师一起托付给了张郃,自己带着寥寥十余亲兵便轻装简行地踏上了前往关中的路途。

期间,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连半句的抱怨都没有。

不用说,司马懿的这一系列操作也是被诸多有心人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更是悄然甚至汇报到了邺城。

于是,一个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地立住了。

当然,少数的有识之士却是知道,这样的大公无私有些太假了,根本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正常情绪。

但更多的人,甚至也不乏聪明人,却是对此深信不疑。

好消息是,天资聪颖的曹叡显然是属于前者的有识之士,听到了底下的汇报之后,不仅没有对司马懿彻底放下心,反而是越发地忌惮了起来;

坏消息是,如今的大魏朝堂大多数朝臣却是并没有这样的眼光。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司马懿对大魏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的立住了。

哪怕是对于道德要求极高的蒋济等人,听闻此事之后,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是颇高。

不知不觉间,司马懿甚至给颍川一系又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那么,司马懿到底是忠是奸呢?

没谁知道!

司马懿的行为固然是有故意表演的成分在,可若是人能够把忠心耿耿演一辈子,谁又能说他不是真的忠诚呢?

所谓论行不论心,说的便是如此吧。

当然,从司马懿将其嫡子司马师留在荆州军团,就知道,他至少不是一个完全没有野心的人。

之所以司马懿会如此痛快的交权,也不是他不知道荆州这个副战场即将成为三国混战的绝对焦点,而是司马懿很清楚,即便拖延,他也根本留不下来。

与其耗在这里找不痛快,不如果断的交权,还能用这痛快的交权过程换取众人对自己的高度评价,以及自己的儿子在军中的优待。

不管最终荆州军团的战果如何大,仅仅凭他此时痛快地交权,最后的议功名单的前列就少不得司马师的名字。

这就是司马懿啊,一个从不内耗的恐怖存在。

面对突然的调令,他不会去想是不是自己在荆州方向哪里做的不好,又或者曾经什么时候得罪了皇帝,更没有怨天尤人地抱怨,而是去想基于这样不可改变的事实,自己该去做什么。

普通人总会在失败后暗自神伤而抱怨,稍微聪明的人,则是在失败中寻找所谓的教训。

甚至,无数的书籍、教诲也在告诉我们失败后要好好总结,最好能在失败后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好在下一次的行动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可是,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世界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只要步骤正确,就能解出正确答案。甚至,世界连一道判断题都不是,是与非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转换着。

即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步骤,只是因为主人公的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善于思考的聪明人往往会发现,即便躲过了一个教训,也会有另一个教训等着你。

因此,反思,尤其是对自己的反思,是最无益的事情。

立足现实,做出下一步正确的决断,才是失败后最该做的事情。

很简单的道理,既然自己的每一步都已经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选择,自己又何必反思。

这就是司马懿的心态,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他即便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持绝对冷静的头脑,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断,并在其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也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让他带领着他的家族,走上了历史的巅峰。

只可惜,他有些低估了史笔如铁,而他的后代显然有些低估了曹氏的血性:一场誓言、一次刺杀,却是让司马这个姓氏渐渐消亡在了历史的舞台。

但不管怎样,如今的司马懿却是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大魏的头号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