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关照局面急转下

军事问题本该是宗室说了算的,可宗室之中不能统一意见,这却是给了世家门阀们参与其中的机会。

只是,得到了议事权的世家门阀并没有支持宗室的任何一方,反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支援荆州司马懿方向。

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要能破建康城,十万大军早就足够了,即便增加五万大军也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支援关中,也的确是在扬汤止沸,既不能打退汉军,也无法结束战争。

唯有支援荆州,让原本处于劣势的司马懿所部重新掌握主动权,不管是歼灭掉朱桓所部,又或是攻破江陵城,都将彻底解放全局。

当然,世家门阀们也不是一条心,在以颍川势力为首的门阀们提出了增援荆州司马懿的方案之后,以河北河南势力为首的门阀,很快又提出了暂时按兵不动的方案。

理由自然也是充分的:这最后的预备队,与一般的援军不一样应该在最关键的时候顶上去。

什么是关键时候?

要么是在战役一定或是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要么就是在不得不支援的危急时刻。

显然,三个战场之上,无论哪个,都还没有到此关键时候。

在这个时间点将最后的预备队派上去,不管是放到哪个战场,都不一定能迅速结束战斗,万一哪个战场出现纰漏,或者有新的状况发生,无兵可派的魏国才是最危险的时刻。

可以说,朝内的四派,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说他们是在为国分忧倒也没错,但不可避免的,还是带入了自身的政治诉求。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属于颍川一系了。

很简单的道理,即便给司马懿增加五万大军,其兵力实际上依旧是弱于荆州的东吴军的。

换言之,颍川一系所提到的理由中最为关键的一条:让司马懿掌握主动权歼灭朱桓或朱然之一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是说,颍川系所提出的驰援荆州司马懿很难有益于此时的战局。

颍川的世家们也都是老狐狸了,怎么会看不通这一点呢?

无非,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

什么利益?

当然是兵权!

这不仅仅是增加司马懿手中筹码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这五万援军本身。

要知道,这可是守中都的国家机动兵力啊!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支可以随时支援各个战场的机动兵力,其战力之强悍自不必多说,更重要的是,因为其独立于各个战场,并没有繁重的对敌任务,因此也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在任何地方。

比如,夺嫡之时......

夏侯惇力保曹丕继位,靠的就是中都的这支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支部队的重要性,这支机动兵团一直都被曹氏宗族牢牢抓在手中,颇有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意味。

而若是能将这支机动兵力调到司马懿的手中,打上几次硬仗,造成一些伤亡,司马懿便能名正言顺地对这支部队进行整补。

如此一来,颍川系的人不就名正言顺地进入了这支部队中吗!

只要撕开了口子,后续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颍川系为了兵权也是想瞎了心了,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颍川系就是在枉顾国家利益地为自家捞取资本。

显然,包括颍川系在内的诸多魏国大臣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

在他们的眼中,荆州和扬州魏国都还有着绝对的优势,仅仅是在关中一地,魏军稍显弱势而已,而关中虽有不敌,但有曹真压阵,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再怎样魏军也不会输得太难看了,至少拖住蜀军,守住长安还是不成问题的。

唯一的问题,在魏国大多数的朝臣眼中,不是输或赢的问题,而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

一句话:优势在我!

可惜的是,魏国的朝臣们显然是有些低估了他们的大魏吴王的能伸能屈了。

面对魏军的大举来犯,吴王不仅二话不说地向蜀汉低头,更是立即向陆逊为代表的江东世家们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