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其他的牵制部队,在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能让敌人不战而逃,自然是乐得清静立即将郿县占领了再说。
可问题是,在郿县外围牵制的将军可是赵云啊!
郿县的区区万余魏军居然敢无视城外多达五千的汉军而敢走出城池?
云,大怒!
当即,赵云便是做出了决定:留下两千兵马进驻郿县,亲领三千兵马追击魏军。
是的,仅仅三千人,赵云就敢去追击三倍于他的魏军。
当然,子龙将军也不是莽汉,在出发之前,便已经派出了两路传令兵。
一路,快马加鞭通知前方马谡留下准备截断长安援军的五千大军,命其迅速向长安城进发,于半途截断这伙魏军回返长安的路途。
另一路,则是快速向雍城进发,告知丞相于马谡,郿县魏军弃守和自己追击的情况。
很明显,子龙将军想要的可不仅仅是郿县这万余大军,长安城内的大军也在子龙将军的算计在内。
长安城不是城固难打吗?
那咱们就把他们钓出来,在野外给他们好好地上一课。
什么?野外作战,魏军有骑兵,汉军缺乏骑兵,根本不占优势?
的确,骑兵打步兵,那是屠杀!但那是后世的事情。
亲呐,你要知道,这可是三国啊!
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都还没有出现的三国时代,骑兵对阵步卒虽然有所优势,但优势却绝不似后世那般巨大,更别说是屠杀了。
如今的骑兵最常用的战法,还是利用其移动速度的优势,对步兵方阵进行抛射,而不是如同后世的铁浮屠那般在步卒方阵中横冲直撞,直接摧毁步卒阵型。
抛射虽然也能消耗步卒的兵力,但这样的消耗,在大兵团作战过程中,就显得有些渺小了。
至于在野外作战中,到底是汉军厉害还是魏军牛,历史上早已经给出了答案。
司马懿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丞相硬碰硬的结果,《汉晋春秋》中载曰:亮(丞相)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什么?《晋书》中不是说汉败而魏胜?还俘斩近万吗?
这信他就有鬼了!
别说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懒得分析了),就说一件事情,要是司马懿真的在野外作战中把丞相打败了,后面怎么明明兵力占优也不肯出战?宁愿跟曹叡唱双簧都不肯出战了?
别说什么能不战而胜为何要战?
士兵的命在司马懿和曹叡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个事儿。相反要自待丞相粮尽,曹魏自身也要消耗更多的粮食,粮食对于曹魏而言不比几个泥腿子重要?
只有一种可能,野外作战,司马老贼是真的打不过丞相!而且是吃了大亏的,被丞相给打怕了,也就是《汉晋春秋》中所载的“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因此,可以说从一开始,同样的兵力条件下,蜀汉的战力就是要高于曹魏的。
更别说如今蜀汉的兵力还要高于曹真的长安军,赵云当然有信心能在野外击败魏军。
说白了,赵云就是要这一万魏军、甚至是自己和汉军这八千人作为钓出长安城守军的鱼饵。
若是长安守军果然出击,自己只要坚持数日,待丞相率攻雍城之军到来,魏军定然不敌,趁势拿下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此整个关中就将重新回到大汉的手中。
而若是长安守军不肯出兵救援,但其斥候势必也能发现自己的行动,自己若是在其眼皮子底下,绞杀其友军,对长安城内大军的军心士气的打击,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赵云如此安排,几乎是稳赚不赔的存在。
当然,其中风险也不可谓不大。
倒不是赵云之令调不动马谡留下的那五千卒,而是即便加上这五千卒,赵云的手中也不过区区八千人而已,较之西逃之万余魏军尚有不如,更别说长安城内还有数万魏军。
能不能挡住魏军西逃本就是难题,能不能在数万魏军的猛攻之下守住,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挑战,赵云似乎根本没有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