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了兵力加持的马谡,也没有停下他继续积攒底牌的脚步。
可惜黑火药因为缺少重要的材料(硫磺),马谡倒是无法继续制备更多,好在,马谡的手中还有另一个底牌。
是的,就是配重型的投石车。
当日在街亭城内,因为时间和地方的关系,配重型投石车虽然是制备了出来,却并没有形成规模。
而这东西,就跟那火炮是一个道理,一两门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威力,可十几二十门、乃至上百门都聚集在一起,那威势,几乎可以毁天灭地。
巧合的是,永安城内不仅有广阔的空间,原始的投石车更有不少,只要稍加改造,马谡便立即能得到数十架的新型投石车。
而这块底牌,也是马谡敢于发下“与城共存亡”的誓言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安排好青壮和老卒之后,马谡几乎是一头扎入了改造投石车的现场。
也就在马谡夜以继日地改造着投石车的时间里,麾下从陇西带来的部卒渐渐已经彻底掌握了永安城防御的要点、重点,而老卒们也算是在南城上扎下了根。
唯一进展有些缓慢的,还是那些青壮。
说到底,那些青壮到底只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短时想要成军,其难度还是不小的,哪怕是在这冷兵器时代。
好在有着马谡的亲兵在各级带队,虽然进步较慢,但总归还是在不断进步着。
其实对于马谡而言,只要能面对吴军的进攻不退缩,对于这伙青壮而言,就已经属于训练成功。
至于后续的,什么协同作战,什么互相配合,残酷的战场会教给他们的。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而十万吴军也终于在都督朱桓的带领下,跨越了千山万水,缓缓出现在了永安城外。
随着城外呜咽的号角声传来,马谡也是再度站在了永安城的城头。
与司马懿“兵贵神速”的战斗思路不同,朱桓显然并不想给永安城来这么一出抢攻的戏码。
当然,不仅仅是朱桓脑海中没有这样的意识,吴军将士的战力显然也不支持如此高精度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