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家中幼儿,又想想族内上百条性命,陆逊袖中的拳头紧了松,松了又紧。
终究,陆逊还是深深呼出了一口气,随即双手抱拳,对着孙权一礼道:“元叹之言,正是末将所想。思虑不周之处,还请我王原宥。”
说完此言,陆逊仿佛全身的气力都被抽走——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兜兜转转数年间,还是同样的被迫妥协,一样的无能为力。
陆逊很清楚,随着自己的话一出,也就标志着自己和所有世家的再度妥协,也更意味着西进永安,背盟蜀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一旦再度背叛蜀汉,这天下还有争夺的机会吗?
甚至,若是蜀汉向曹魏妥协,再来一次倾力东征,自己还能来打一次夷陵之战吗?
一瞬间,陆逊陷入了对未来的彻底迷茫之中。一双虎目之中,已经再没了刚刚的神采飞扬,剩下的只有深深的颓败。
好在,躬身下拜中的陆逊,并没有让任何人看出了意外。
不过,陆逊一如既往的上道,倒是让上首坐着的吴王孙权舒心不少。当然,若不是陆逊一贯的听话,孙权也不会让自己这个好侄女婿担当大都督的职务如此久的时间。
“伯言为国分忧,何错之有,快快请起。”当即,孙权也是大度地挥了挥手,表示自己毫不在意。
在孙权的大度挥手中,陆逊也是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而随着陆逊的妥协,孙权也终于彻底地掌握了此次政议的话语权。
攻蜀的决策,也算是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而孙权的心腹爱将们也纷纷在孙权的目光授意中,继续完善起了攻蜀的细节。
回到位置上的陆逊刚开始听着众人的议论,还微微皱着眉头。
孙权麾下的心腹爱将们,诸如徐盛、潘璋等人,领一军而战或许是个不错的将军,可要论及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还是欠缺些火候。
单单是这调兵之策就让陆逊听的青筋直冒:既然攻蜀大军,要从扬州前线抽调,这是深怕蜀军不知道自己要进攻他们,还是怕蜀军没有足够的时间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