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明攻汧县暗行军,四面汉军围陈仓

青州军,故黄巾之所属也。

可以说这支力量在曹操一统北方的过程中,厥功至伟。

虽然在史书中的各种精彩大战之中,这支力量并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让人们往往都忽略了这股力量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数十万青州兵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至少徐州的陶谦就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不过,相较于他们的战力,屯田才是青州军最重要的功绩。

甚至可以说,曹老板能败袁术、破徐州、斩吕布,灭袁绍,征乌桓,这百万青州军提供的兵马钱粮的供应至关重要。

但很可惜,这股力量并不是完全地掌控在历任的曹老板的手里。

尤其是在其首领臧霸诡异地离世之后,这些年来,其实青州军跟曹魏是发生了许多的龃龉的。终曹丕统治的一生,都在跟青州军左右拉扯。

还得亏曹老板当年目光如炬,将这百万黄巾局限在了青州(泰山郡)一地。四面环山之地,控制住了兖州,也就制住了这百万青州军的大门。

这也让曹丕终究还是降服住了这百万的黄巾,只是随着曹叡的即位,二者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继续爆发起来。

如今在互相并不十分信任的情况下,曹魏显然很难放心将这伙青州军放出来啊!万一,青州兵趁此起事,那祸患,恐怕比汉军袭扰关中还要可怕十倍。

曹魏不仅会失去一大片屯田,战火更是会直接蔓延到冀州邺城,威胁曹魏的统治中枢。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曹魏根本会考虑用青州军来担当战兵之用。

唯一的一次动了这个念头的时刻,那还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的那个秋天——羽,威震华夏的那年。(下本书写拯救关羽咋样?)

如今的曹魏显然还没有危急到如此地步,至少,关中的主力还在,三道防线也还稳稳地矗立在那。

既然青州兵不能用,唯一的办法也就是让西线的曹真先顶住了。当然与此同时,魏国朝廷也是不住地催促着曹真赶紧结束东线战事,实在不行,就撤军回朝,毕竟西线的关中更要紧。

或许也跟朝廷的催促有关,得到命令的曹真也是当即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只是,曹真不知道的是,吴军整整九万大军,已经在石亭等待着他。

也就在曹真抛却面子向魏国朝廷发出求援信号之时,汉军留驻在上邽城的最后一支部队,杜琼的三千水军也终于登上楼船,沿着渭水,向着陈仓,一路东去。

也几乎在同样的时间,姜维的八千南安军已经开进至汧县附近,双方斥候甚至已经沿着汧水展开了遭遇战。

尽管只是一次规模不足百人的遭遇战,却是将关中魏军的所有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汉军下一步对汧县的行动,试图以此来判断汉军此行的最终目标。

若是大举压境,不惜代价拿下汧县,那么汉军的意图极有可能是要彻底吞并关中;

而若是汉军只是围而困之,那么极有可能,汉军的意图不过是为东线的吴军分担压力。

面对不同的意图,自然魏军也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探知汉军意图,这也是汧县这个桥头堡存在的最大意义。

因此,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杜琼那匆匆登船的三千水军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甚至不少魏军将领都只以为这路水军不过是用来运输粮草给养的。

只是,旁人对杜琼的三千军熟视无睹,但郝昭却没有。

以其名将的直觉,郝昭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判断出这三千水军又是冲着自己来的。

无他,如今汧县未破,汉军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可能通过水路进行运输?即便运来了,放哪里?

沿着渭水看去,自己的陈仓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极佳的存粮之地。

判断出了汉军意图的郝昭没有丝毫的耽搁,一边立即开始加强对城西和城南的防御,一边再度向长安方面请援。

应该说,郝昭的判断的确十分精准,而其反应也已经十分果断而准确。

只可惜,郝昭还是离不开惯性思维的约束。

面对杜琼的水路进军以及陈仓道的消息,郝昭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地加强了城西和城南的防御,却并未对城北和城东同样加强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