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公平自有强者定,北伐大业不能停

马谡却是直接开口而道:“本将奉汉皇之命,遵丞相之令,矢志北伐,复我大汉荣华。旦有阻我北伐者,皆为我大汉之仇雠。

欲北伐者,无法人、粮二事。是以本将到任,即造曲辕犁之物,而行迁羌人出山而垦荒帝诸事。不期有人觊觎吾北伐之基石,欲纳土地而自肥,是可忍孰不可忍哉!

今命之,陇西诸世家、门阀、百姓,悉恢复中元元年(公元184年,黄巾爆发之年)之田亩、人口,多余田亩、人口悉数交还官府。

令到即行,不得迁延,若有不从者,勿谓言之不预也。”

话音落下,一旁的李郡丞却是已经张大了嘴巴。

不是马谡的话语太长,他没能记住,而是马谡的命令太过疯狂,以至于一时间他根本接受不了。

中元元年,距今已经足足四十八载了,陇西郡内的豪族虽然还是那些姓氏,但在这乱世里,哪家没有赚得盆满钵满,就以他李家为例,这五十年的积蓄,几乎可以抵得上往前两百年的积累了。

这样一大块利益切下来,几乎就是要了各世家的命了啊,陇西郡的世家们不反那才怪了呢!

“将军,还请三思。”李郡丞当即便躬身拜道:“中元元年,实在太过久远了,而这些年,因为世道大乱,各个家族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其他原因,都发展太快了。若是一刀两断,回溯至中元元年,恐陇西郡有大乱之危也,不若暂时回溯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之年)、或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之年),还请将军三思。”

应该说,李郡丞的话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法理上说,回溯至这两个特殊的年份,也算是师出有名。一则可说是魏国治下的利益应当割舍,二则可说是大汉重建后的利益奉献。

当然更重要的是,回溯至公元220年或是221年,只过去七八年,而且这几年内,陇西都几无乱事,世家的发展也不似前期那般疯狂,割出的肉也相应不是很多。

温水煮青蛙,是李郡丞给出的方案的精髓。

只是,李郡丞显然小瞧了马谡的意志,也更小瞧了马谡的野心。

“大乱大治。”马谡几乎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已联络驻守街亭之魏延将军,并知会了驻守上邽之陇右副都督郭淮将军,只要陇西需要,郭淮将军随时可以率军进驻陇西。”

“这?!”李郡丞顿时有些麻爪了。

他当然知道,一旦陇右五郡的副都督率军进驻陇西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作为郡守的马谡还能说和,那么一旦这位副都督进来,那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了——平叛。

而且,郭淮,多么熟悉的名字啊!

陇右之人何人不知郭将军之威名,被其抄家灭族的可不仅仅是几个世家而已。更别说,这位郭将军刚刚投诚便被重新安排在如此高位之上,如今恐怕手上正缺的就是一份投名状呢。

还有比陇西的世家更好的投名状吗?

既可以表明自己与大汉的一条心,又可以自绝于自己曾经的地盘势力,简直是纳投名状的最佳选择。可想而知,一旦郭淮进入陇西之后,会是怎样的一场酣畅淋漓的杀戮了。

再一次,李郡丞感受到了面前的这位马将军的布局之深。

看似一切都只是巧合而已,但从刚刚的一大段转告的话语,再到提前与陇右五郡的正副都督沟通,怎么看,这一切都是马谡的早有预谋。

不由得,李郡丞的额头已是冷汗涔涔。他是真的为同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僚们担心啊。

毕竟,马将军的要求几乎不可能答应,可不答应,那可就意味着明晃晃的钢刀加身啊!

李郡丞是真的没有信心能够说服那些人,除非自己将马将军后续的计划统统告知他们,只是那样一来,自己和李家恐怕也就离死不远了。

似乎是看到了李郡丞内心的惶恐一般,马谡却是笑着说道:“李郡丞莫慌,你可以悄悄提醒下他们: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嘛。”

“将军之意是?”闻言的李郡丞顿时来了精神。

“本将的底线是各世家三分之一的田亩和人口。”略带着微笑,马谡心中更加淡定从容道:“甚至,在田亩数量上,本将还能再退一步,到四分之一也可,但人口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这个目标,应该不算太难吧。”

这个底线当然是马谡精心计算过的。

一来,要能够满足自己接下来的北伐用度;二来,还要在各个世家能接受的范围内。

从满足北伐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索取得越多越好,可要让各个世家虽然有些肉痛,却能接受,这个度着实是不好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