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却是世家与马谡的势力的一场角力。
世家通过羌人试探马谡的底线,马谡方面又引入了佃户来反将世家一军,世家随即挑起佃户与羌人的龃龉,进行矛盾的转移。
摸清楚了大致的来龙去脉之后,马谡心中也早已经有了处置的办法。
不过,处置之前,马谡却是有必要将内部进行一番整合。要打大仗了,内部的团结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淡淡地扫视过在场的众人,有义愤填膺的张苞与马青,有皱着眉头的关兴,当然还有略带尴尬的李郡丞。
显然,这封帛书,张苞和马青并没有告知李郡丞。
也由此可知,两人对李郡丞,是有看法、有意见的。
只是,马谡也却是能理解李郡丞的处境,毕竟李氏也是陇西的世家之一,不偏向世家,还能让张苞马青找到这么多的证据,李郡丞真的已经尽力了。
要知道,自从从自己来到陇西,李氏归顺之后,这父子二人也算是兢兢业业地向自己靠拢了。
尤其,这些日子的剿匪,李瑾作为自己的主簿,粮草督运以及物资归仓的工作,做的也是颇令自己满意的。
马谡也很确定,张苞和马青能够将局面稳住等到自己的归来,恐怕也少不了这位李郡丞的功劳。
这份情,张苞和马青或许不清楚,但自己却是会记在心中。父子如此鞠躬尽瘁,今夜将李郡丞留下议事,便是马谡对李氏一贯以来行为的褒奖。
可以说,从今夜开始,李氏才算是逐渐步入了马谡的核心圈内。
能进入马谡的核心圈,知晓马谡在大汉朝堂地位的李氏,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不说别的,一旦北伐再战,马谡势必调往前线,这陇西郡守的位置,几乎板上钉钉地会落到自己的头上。甚至,若是马谡更进一步,跟随在他身边的自己的儿子将会是怎样的位置,李郡丞都不敢想象。
不过,李郡丞更深知:这个圈子进去不容易,但被踢出了可就容易得多了,尤其是自己这种半途加入的人。
因此,越是进入了圈子,自己越要积极向中心的马谡靠拢。
李郡丞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见马青告状完毕,李郡丞也是当即起身便要告罪,毕竟作为马谡离开后这狄道城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发生械斗这样的事情,他也是难辞其咎。
不过,已经对李郡丞所作所为有所了解,并且很是满意的马谡当然不会让手下人寒了心。
摆摆手,马谡示意李郡丞坐下,随即专门对李郡丞说道:“李郡丞做得很好,能够维持到如今,李郡丞辛苦了。”
虽然是简单的三句话,听在了李郡丞的耳中却是格外的温暖。
人就是这样,虽然嘴上说着“知我罪我”,但谁不想能有三两知己,能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
很显然,短短的三句话,便已经说到了李郡丞的心坎里去了。往日里,里外不是人的委屈,在此刻终于得以释怀。
能有这样的领导还有啥好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晚了。
大受感动的李郡丞却是站起了身,对着马谡便是深深的一礼。
只是,一旁的张苞和马青却是颇为地不屑。显然,两人对马谡的评价并不以为意。
这可不行!
马谡亲自站起了身,将李郡丞扶了起来。
随即转身看向了张苞和马青,道:“张苞、马青。”
“在。”两人齐齐起身答应道。
“过来谢过李郡丞护持之恩。”马谡不容置疑地命令道。
“啊?”两人顿时愣在了原地。
“嗯?”马谡顿时皱眉看向了两人。
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不过来,就卷铺盖卷滚回成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