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东西叫做“道”。
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所以几千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追寻。更为重要的是,事实证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为人所掌握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后世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悦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谓之“开悟”。
最著名的“开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后的德山和尚与临济和尚也闻名于世。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而关于武者的道,便是武术中的说法,兵器是越长越好,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但据说五代年间,有一位高手用剑,却是越用越短,到后来他五六十岁了,剑法出神入化之时,居然不用剑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阵,却从未打败过。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才真正开始相信一句小说中的常用语: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即儒家之道。
还是按照职业来划分。
对于练武的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
就像李忻,当初胡古道只是丢给他一把木剑,让他慢慢练吧,至于要练多久才能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最高境界,不要问师傅,也不要问自己,鬼才知道。
李忻练到如今都离开剑阁了,嘿!这心中无剑的高明境界,似乎还未找到。这一点,勿赖胡古道不会教徒弟,实在是他也感到莫名其妙,胡古道练剑领悟此境界也是无意中的事,具体操作,莫说是执行,就是解释起来都觉得很复杂。
这实在是看个人机缘的。因为江辰到如今,虽然修为境界不如李忻,但他好歹是悟出了心中有剑的的境界,虽未至高,在同龄人中以算极品。
敦煌洞府
江辰考验第九层
“老头!差不多得了,我服还不行吗?快放我出去。”江辰用手敲击面前石壁,飞剑君寒刃经过千剑洗练,剑刃都有些卷了,所幸江辰直接将它收回。不取剑,不打架,热爱和平的好少年。
他也是被逼无奈。
那钓鱼老头死活不将他放出来,若每一殿最高层的管理者都这般耍无赖,难怪千万年过去少有人能通过敦煌洞府。
估摸着是害怕了。
“得了。”钓鱼老头收起鱼竿,学太公有七八分像。愿者上钩说的好哇,果然欲擒故纵才是这世上最牛的学问。
“这一层你没过。下次再来。”他一挥手,石壁破碎,江辰直接被挪移出了洞府。
当他睁开眼时,已经来到山脉外。
师祖云龙道人还没有出来,江辰自备干粮,又需要练习辟谷之术,三天一顿,吃的还很少。又等了半个月,云龙道人才被挪移出了洞府。
老道长似乎有心事,他本意是想多指点江辰一番,但二人相聚不过半日,便与江辰道别。
至于胡古道他们终究未能等出来。
临别之际,江辰目光看向远方朦胧的连绵山脉——那儿是寒霜谷剑宫的方向。
“师祖。”
“嗯?”云龙道人扭头看着他“怎么?舍不得老头了?”
江辰笑着摇头“师尊为江辰呕心沥血,这次去北魏,江辰生死未卜。不想让老人家担心。”
云龙道人郑重看着他,一时间,只觉得眼前青年成熟了很多“守得住吗?”
江辰回道“若是没守住,请师祖有机会回剑宫一趟,告诉他,江辰没给他丢人,去北魏当官了。”
“我游历半辈子江湖,不是白玩的。”云龙道人笑道“放心!你死不了!”话音刚落,转身提步离去,背影远处,幽幽传来云龙道人沉重的声音“有事不要一个人抗,飞剑传书,只要在江湖,老道就能收到。”
“得了。”江辰回答。笑意畅快……
——(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