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爵津。
冠爵津是太岳、吕梁两大山脉夹峙,汾河纵贯其间的一条峡谷,地处太原、临汾两座盆地之间,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永安,长约七十公里。
作为太原、临汾两座盆地之间的通道,冠爵津不可谓不紧要,加之冠爵津是一条两山夹一川的山底古道,通道狭窄,地势险要,是以自古为军事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或谓冠爵津不为后世所知,盖因冠爵津改易过其名,即后世所称‘雀鼠道’,以此道崎岖陡仄、难以通行,唯有雀、鼠之类才能飞越故而改名。
而今依托这条险要的通道,并州牧高干将来犯的关中人马,抵御在了冠爵津的南口,不使关中人马一兵一卒踏入到太原郡的地界,侵扰攻占太原郡。
入夜,高干站在永安的城头,望着城外关中大军的营寨,但见篝火如星,遍布四野,可知进犯的关中人马之盛,若不是依托冠爵津带来的地利优势,他万不可能将关中人马阻截在太原郡外。
‘当真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高干对着城外进犯的关中大军心下感触。
自从六月以来,河北大军南下进击中原,关中一直都是悄无声息,就在高干盘算着今岁秦王刘璋无东出之意时。
然而在时间踏入十月初的时候,关中大军数万,自关中扑出,进犯起了太原。
关中人马要么不动,平静的宛若静湖一般,要么行动起来,有如山火蔓延。
只在高干得知关中有大军出动的数日后,关中大军就抵达了永安城外。
幸是高干反应的快,迅速非常的带领人马进驻了永安,不然永安城就将为关中大军拿下,通往太原郡的道路也就裸露在了关中大军的面前。
一念至此,高干都不由抹了把额头的细汗,尽管时间来到了十月,寒意渐起,朔风横行,当是感觉到寒冷的时候,可对上关中大军的高干,却只觉冷汗涔涔。
打量了几许关中大军的营寨后,高干举目向西南远眺,今夜月色明媚,亮如白昼,是以他所能望见的区域很远,但再远,他也望不见援军的身影。
还需稍待些时日,援军赶来需要时间,高干自我慰藉了一句。
以当前高干手上的兵马,只能守御,却是退不了当前的关中大军,所故高干连发数道请求救援的文书,摇人来救永安城,以求击退关中大军。
第一封求援的文书,高干发给了在河内同曹仁对峙的高览,呼唤高览速速来救援永安城,而与高览一并赶赴这里的,还有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人马。
第二封求援的文书,高干发给了太原郡的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呼厨泉受到过袁氏的恩惠,现在到了呼厨泉报恩的时候了,袁氏的一粒米一滴水都不是白给匈奴的。
第三封求援的文书,高干发往了邺城,邺城有袁尚、审配留守,若是得到他的求援文书,当是会有兵马发来,虽是河北骁锐今时大半南下,但也有部分精锐留守邺城,可以来救援高干。
第四封求援的文书,或许不能称为求援,只是通告的格式,这一封文书发往官渡,据高干当下所知,他的舅父袁绍正在官渡和曹操相持对峙,胜利就在眼前。
高干在文书上明告袁绍,若是高览、呼厨泉以及邺城的援军赶来,他依托地理,就算不能大败关中人马,也可阻截挡住关中人马,让袁绍不要以并州为念,尽快攻破曹操,拿下中原之地为上。
并州很重要,但中原更重要,在高干的认知里,一旦他的舅父袁绍拿下中原,则大事成矣,以河北、中原的人力物力,去同关中对抗,拥有极大的优胜面。
到时候,袁氏尽得天下,他高干将为开国公侯,与国休戚,尤其是在他拥有抵御关中人马,守住并州的功劳的情况下,数代的富贵权势可以预见也。
想到这里,高干夜不能寐,胸膛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烧,他不辞辛苦,日夜驻守在永安城的城头上,来回巡守,以防关中大军偷取永安城。
因是如故,在关中大军抵达永安城城下五六日后,永安城始终保全在高干手中,一方面高干自鸣得意,以他的才干足以据守住数倍于己的关中大军,一方面高干有些疑惑,关中大军的攻势貌似不太猛锐,没有以往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