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川东

风起明末 罗小明 5820 字 3个月前

杨嗣昌心中更冷,对于熊文灿的恨意也越发的深重,不过杨嗣昌到底还是没有因怒失态,所有的一切最终只是化作了一声叹息。

“如今形势更替,与当初流寇初起之时,已是截然不同。”

但正因为是这样,这一次流寇的复起才更加的可怕。

后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熊文灿做的事情越发的不对,经过了调查之后,杨嗣昌才知晓熊文灿之所以能平东南海寇,其实是郑芝龙早有归附之心。

无论是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和罗汝才,他们一路起兵都罕有大肆烧杀抢掠,几乎不害普通的百姓,而是广结善缘,约束军队,利用百姓作为耳目,将矛头全部指到了当地的官绅地主的身上。

冰冷的寒意顺着消融的白雪深入骨髓,让杨嗣昌原本有些昏沉的头脑清醒了些许。

对于杨嗣昌来说,意志低沉不过极为的短暂,哪怕是不用叶官明的话他也能够很快的恢复过来。

“不是三部,只有两部。”

熊文灿任两广总督之时,不仅无功,反而有过,本来十拿九稳的事情,都因为其贪财而被破坏。

杨嗣昌试探了几次,在陈望传来讯息之后,发下命令强令陈望进剿,而后陈望便也按照他的计划前去进剿,没有违逆。

令人心悸的杀意在杨嗣昌的眼眸之中流转。

对于他下达的军令始终都是遵循,虽然也有因为临战情况而没有立即执行,但是也传来了讯息言明详情。

杨嗣昌紧蹙着眉头,若是让李自成和张献忠合流,进入陕西境内,民变恐怕就没有办法压下来了,又要陷入旷日持久的追逃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原来。

“如今陈总兵回归汉中府已有两月有余,麾下正兵营与其弟麾下援兵营都已募满,想必已经是颇具战力。”

“川兵南下,李国奇北上,曹变蛟被我调来了承天府,陈洪范需要戒备郧南群匪。”

“关内民变起于天启七年,时至今时,已有十二载岁月,几经起伏,但终究是无法扑灭,反而愈演愈烈。”

“你说的对,如今的局势虽然极差,但确实是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满朝臣工也都以为此人当真能成,明公因此而错认不过是人之常情。”

“其麾下还有土兵一支约有三千之数,极善山地作战,又有神弩将张令所领的精兵千余,总兵力已达一万二千余人。”

一条是过紫阳,进往兴安,再从兴安直入汉阴。

“明公所言正合如今危局之解。”

“熊文灿善于为官,静于谋身,身处两广偏远之地,因机缘巧合得慑服东南群寇之功,有能臣之名。”

张献忠麾下嫡系兵马在此前围剿损失颇重,如今部下多为郧襄山区的山民汇编而成,跋山涉水几乎如履平地。

这一次他之所以留下陈望镇守郧阳、汉中两府,主要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汉中、郧阳两地极为重要,必须要一员重将镇守。

“如今流寇四起,烽烟满地,想要将其全部剿灭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这证明着流寇正在改变着一直以来的战法和思路,他们开始向着势力的方向发展,正在进行着精兵简政,甚至约束军纪,不害百姓。

经过了一年了休整和发展,如今的流寇早已经是和初起之时相去甚远,而这这一年的发展比起此前的十二年都要更加的迅捷。

“不。”

杨嗣昌微微低头,压低了声音。

叶官明回答道。

杨嗣昌神色稍缓,眼眸之中的阴郁也因此消散了许多。

另外则是长驱小道,沿洋水直奔西乡,走着一条可以直入汉中府腹地。

奢安之乱,奢崇明包围成都,四川巡抚朱燮元传令各镇兵马土司前去征讨。

做错了便是做错了,杨嗣昌从来都不是那种死不认错的人。

马、秦两氏也因此多受封赏,充副总兵、参将、守备等人众多。

民变以来,秦良玉威风不减当年,连败流寇,以致于流寇谈土而色变。

有秦良玉在川东坐镇,献、汝二贼根本不足为惧。

秦良玉,便是西南之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