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你想当什么官?

考试未必是最合适的办法,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办法。

毕竟,所谓的乡野遗贤,或者是生而知之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读书使人开智。

说一千到一万,这个道理绝对是没有错的。

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当好一个官?

即便是有这样的大才,恐怕大明数千万人口之中,撑死了也选不出来几个?

而且,如今科举考试,考的是儒家的经义。

自从汉代的那位大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后,儒家就把持诸夏之地的权柄一千余年,从未发生过改变。

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之后,儒家更是再一次迎来大兴。

所以,科举取士,这个是没有错的。

但凡事也要分情况。

现在大明的朝堂众臣,有一说一,也并不完全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

比如说,如今的户部尚书茹太素。

他就是因为在家乡素有才名,所以才被当地的豪族举荐。

像茹太素这样的官员,实际上还有很多。

哪怕是之前的丞相胡惟庸,也是因为走了李善长家的门路,才能够混到那么高的位置。

要不然胡惟庸一个在开国之战中都籍籍无名的人,凭什么让他当丞相呢?

应天府之中的,大量中下级官员,那成分就更复杂了。

其中有一多半都跟开国勋贵沾亲带故。

大多是徐增寿那样的情况。

接下来朱标就将这些事情给朱寿一一解释清楚。

说完朱标大笑着对朱寿说道:“所以在我大明朝当官,可不止只是通过科举一道,办法还是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