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明这些都没有,所以京剧的雏形也没有出现。
不过从复兴历开始,朱慈烺每年过年都会与民同乐,在京城御道两旁搭戏台,邀请天下各曲艺名家在此表演。
这些年来,有些打开名气的已经常驻京城,开始了自己的相互融合借鉴之路。
但要说什么时候形成大明版的京剧,朱慈烺也不知道,对于这个行业他也不懂,而且艺术这东西,也不一定非要复原原有的。
建奴对于中原文化的阉割可不只是体现在四库全书上,还有文字狱啦,戏班的曲目等等都受到影响。
所以大明版的京剧要是任其发展肯定在兼容并包上面和尺度上要比原本的京剧要大的多。
只可惜现在还只是雏形,在朱慈烺看来,所谓的京剧,也就是来京城的这些著名的戏班进行本土化,然后吸收各家的优秀曲目优秀的做法,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曲目样式。
发展的时间久了,那自然就有了京城的特色,那不就是大明版的京剧么。
这个戏台唱的是昆曲,听的人不多,这玩意曲高和寡,太高声了,处处用典故,没有一点文化阅历你还真的听不懂。
反正朱慈烺和太子就听不懂,崇祯听了一会之后也是兴趣缺缺。
再看下面做的,很多都是穿着长衫的一副儒生的打扮,台上的演员台子也破旧,戏服也是浆洗的发白,叫好声都了了。???c0
朱慈烺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我不杀伯仁,伯仁确因我而死,当真是让人唏嘘。”
崇祯想了一下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这有什么,旧的事物在不停灭亡,新的事物在不停出现,不是你对他们赶紧杀绝,而死他们自己抱残守缺。
就像那新猴戏,可有人逼他?就像这昆曲,可有人强迫他们非要干这个?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
大明生民亿万,朝堂一个政令,必然有人得利飞黄腾达,有人示意贬落尘埃。
身为皇帝你只需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好,太追求完美,这也照顾那也照顾,往往就会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