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京城附近,皇明商号不断的开设新工坊,各种工匠一直是高薪职业,不少流民被吸纳进作坊做工之后,成为了新的工匠。
而朱慈烺对于科研的持续投入,导致搞科研的工匠成为所有工匠中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一批。
而且这些搞科研的工匠不仅薪水高待遇好,往往取得突破都是奖励官身。
工匠还能当官,这无疑是给大家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
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科研的工匠而言,而进入学校学习,成为科研人员,无疑是最高的目标。
既然自己不能做大,那咱就让儿子进去学习,将来要是能混个一官半职,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所以能进学校学习,成为了工匠中最荣耀的事情,自然就不缺少学生。
不仅不缺少,因为老师数量有限,教室有限,这些学习的机会还成了抢手的资源,只有搞科研的部门,还有有功劳有门路的工匠才能获得机会。
随着薪水的增加,匠人们也不在被鄙视,而匠户人家也不再视把女儿外嫁给民户卫荣耀。
最近因为朝堂上关于文人进入军部身份的争论,朱慈烺突然想起自己好像答应过孙承宗讲武堂要招收一批文人进来。
结果一问才知道,因为孙承宗被太子收拾了,所以他的意见跟建议都被否定了,讲武堂更是直接取消了招募文人的计划。
朱慈烺摇摇头,政因人起,因人息,这无可厚非,但是当初考虑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不是跟孙承宗的妥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吩咐讲武堂从新招募文人,原本以为悄悄的搞一波,结果第二天就闹的满城风雨。
不少文人认为这是讲武堂对文人的挑衅,立刻弹劾奏章满天飞。
大街上几个文人正在义愤填膺:“众位,如果吾等在不奋起发声,将来朝堂上还有我辈文人立足之地么!
这次现有状元进了什么参谋部,后有讲武堂招募文人学员,这是对我们的侮辱,吾辈读圣贤书,被羞辱至此,难道你们还能无动于衷么!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