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变化,我能感受到气

比如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豪气、怒气、义气、英气逼人、正气、锐气、才气、和气、勇气、志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

比如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忍气吞声,是指怒或使人发怒;

比如受气,是指欺压;

比如气功、气血、气虚,是指中医里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

比如痰气、湿气、气虚、气亏、气堵,是指中医里某种症象;

比如和气、气氛、气韵,是指景象。

我这里所提到的气,是天朝哲学、道教、中医学和天朝气功中常见的概念的气。

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将气的概念抽象化,将气看作是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是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有关概念和理论流传至讲究科学实际的今日,氛围是有增无减。尤其在中医学里,始终认为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聚于体里保护着脏腑,而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

笼统而言,气是天朝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根据天朝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气的范畴包括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限于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天朝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氤氲、升降、振荡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于是,气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的概念得到不断的完善、丰富和发展。尤其随着西学东进,天朝哲学在有关气的范畴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色,气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气由此被诠释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更客观但是更加难以察觉的存在。其所包含着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内在矛盾更加明显。这种变化反映在中医学中,气范畴的哲学功能不断淡化,已倾向于阴阳五行学说。

不论如何,关于气的抽象物质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特定的具体存在,其抽象性、普遍性的程度越来越低。

说到这,我是想明确地说:我能感受到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