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哥的话,让我想起一个人:金庸。
据说,金庸出自浙海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世居海宁县袁花镇,乃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出生于农历甲子年二月初六(公元1924年3月10日)。从其履历可见其一生,可谓平淡而忠贞:
1929年,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
1936年,入嘉兴一中读初中,离开家乡;
1937年,日军入侵,因战事而随学校辗转余杭、临安、丽水等地,1938年于浙海省立联合高中初中部就读;
1939年,就读初中三年级,与同学合编了《给投考初中者》(那是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收效不凡,此前还无同类型书籍在国内出版);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遭到开除,经校长介绍转学去了衢州,并于1942年自浙海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4年,考入双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遭到劝退,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得到阅读大量书籍的机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担任临时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并于1948年毕业;
1946年,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调往《大公报》东方港分社;
1950年,离职赴北京到外交部求聘未果,重入《大公报》;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期间与同事梁羽生相识为友,其后经总编辑安排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梁羽生编写《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书剑恩仇录》,引起轰动,金梁一时齐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