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走过的路都会成为回忆,那么我现在就是在创造着关于唐民街的回忆。
远远高高的天空是昏黄的,窄窄旧旧的街道也是昏黄的。在这个全世界都用节能灯的时代里,唐民街大概出于营造气氛的需要,所有灯泡都故意装设成老时的白炽灯。
老时的情怀,难免有着老时的困扰。
白炽灯,英文名叫“incandescentlamp”,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我曾说过,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自那以后,人们对灯丝材料、灯丝结构、充填气体不断进行改良,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得到相应提高。
然而无论白炽灯的发光效率怎么提高,其灯丝都会因为高温通电而升华,以我曾经常见的钨丝灯为例,钨丝灯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就会逐渐附着于玻璃内壁,影响发光效果。有这个硬伤在,白炽灯逐步被新光源取代可谓是无可避免。
就算唐民街是韩方县城的特色街道,就算唐民街有专门团队在管理,但那终究是政府机构承包的工程,从建设、到管理、到运营都存在不可根治的病窦。
以我们现在见到的白炽灯为例,一路走来,肉眼可见其中13%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黑。这个数据,对于善于包容的政府人员来说简直就是微不足道,所以毫无疑问地被一直包容着、接纳着,没有在第一时间更换过来。
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没有在第一时间更换灯泡是挺正常的。毕竟承包管理灯泡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拿固定工资,每天工作就是天开始黑的时候开灯、天开始亮的时候关灯。
按照一般工作而言,换灯泡的事情应该有另外的人负责。用的、换的,彼此分开,可以有效防止白炽灯被随意更换导致公款浪费。当然了,因为用的、换的都没有利益可寻,所以他们都懒得换、也懒得看,等到有网络问政的时候才再行动,这是正常做法,也是符合人道主义的做法。
对我来说,韩方县城的很多事情都跟我无关,包括唐民街的所有白炽灯都跟我无关。
我在其间走着,脚步窸窣有声,轻微可闻。相较之下,芬狄诗、李金元的脚步声显得出奇的响。
李金元基于身体原因,自不必说。出奇的事芬狄诗竟然像个流氓痞子那样,走起路来不仅肩膀摇摇晃晃,整个脚底板更是紧紧贴在地上拖着、拉着,仿佛脚底发痒不挠不痛快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