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看完之后,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这才将奏疏递给了黄锦,黄锦打开奏疏,开始宣读。
听到奏疏上的那些人的罪名大多数是秋后问斩,少数是流放,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顿感心惊肉跳。
他们此时才真切的感受到了,如今的皇帝不止治国厉害,对待官员更不会心慈手软,这让很多人原本升起的贪婪之心,吓得缩了回去。
内阁拟罪之所以这么狠,主要还是因为杨一清和杨慎。
特别是杨慎,完全不用考虑什么人情世故,也不会因为想替自己留后路而对这些人网开一面,拟罪的时候,这些秋后问斩的,基本都是他提议的,夏言反对,杨一清同意,贾咏大多弃票。
杨一清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如今这个年纪,不需要考虑太多东西了,他很清楚,自己最多再干一两年,就得告老还乡了,要知道如今的杨一清可是七十有三了,干到他这个年纪的,整个历史上都很少见。
更何况如今的杨盛斋,不入朝堂,不入仕途,杨一清根本不用考虑为自己孙子铺路的问题。
杨一清很清楚,自己的孙子要走的路和自己的路完全不同,那些官场上的门道,那些人情世故,根本影响不到自己的孙子。
因此杨一清给这些人拟罪的时候,但凡杨慎提议的,他基本都会同意。
只有少数无关痛痒的,杨一清会适当放宽一些。
杨一清很清楚自己现在该讨好的是谁,是周楚和皇帝,至于其他人,不在他的考虑范畴之内。
“诸位爱卿,对内阁的拟罪结果,可有什么异议?”
嘉靖看着满朝的官员,问道。
“陛下,这拟罪是否过重了些?”
礼部的一个官员出列道。
“是啊陛下,按照以往的惯例,多数应该是流放的。”
另一个官员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