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战,打出了种花家的风骨,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今时今日也是一样的道理。
魏征的话有没有道理。
有!
但李平不认同。
今日的大唐不是渭水之盟的时候,既然有实力一战,有大半把握能赢,凭什么不打。
“战场只是千变万化,庙算五成就真的只是五成,指挥将领,士兵素质都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因素,朝堂诸多武将都是百战之人,陛下更是马上天子,他们觉得能打,你是在怀疑他们的能力?”
“就算是败了,情况会比当年渭水之盟更差吗?”
“突厥能不费一兵一卒取胜?”
魏征闻言一怔,下意识看了看眼前满脸笑容的李世民。
李平继续道:“一战能够保证未来边境不受骚扰,打通大唐开疆扩土之路,先生却只看到了眼前得失。”
“你口口声声说百姓既为天下,此刻你的天下在何处?”
“在未来,在子子孙孙,在千秋万代。”李平傲然道,“这一仗我们不打就要子孙后代来打,那时的突厥可不会是如今的样子,死的人绝对会比今日多上十倍,百倍。”
“你,你……”魏征一时间找不到理由反驳,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黄口孺子。”
“冢中枯骨。”李平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眼见二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李世民适时开口道:“论战之事皆是纸上谈兵,想要分出胜负可不容易,今日就到这里吧。”
闻言李平也冷静下来。
不该为了这件事情争论不休的,反正大唐和突厥之战已经是事实,何必同人生气。
当下便开口道:“晚辈口不择言,还请先生莫要挂怀。”
魏征摆了摆手道:“论战之事本就是各持己见,老夫不至于同学生置气。”
听到这话,李世民暗暗点头,事情果然如他所预料的一般发展。
抛开看戏的想法,魏征确实是最适合李平的老师。
因为他不会强迫别人认同他的观点,也不会表面上退让,也正是因为这点,他在和魏征的一次次交锋中将问题看得更明白,更透彻,到最后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错了就认,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其他人,或许会为了成全对方的面子,顾全大局而退让,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和稀泥。